摘要:9月25日凌晨,波兰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中断11天的中欧班列终于迎来重启。这一消息让跨境物流圈长舒一口气,但这场“边境风波”带来的影响却远未消散。
9月25日凌晨,波兰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中断11天的中欧班列终于迎来重启。这一消息让跨境物流圈长舒一口气,但这场“边境风波”带来的影响却远未消散。
波兰“关闸”又“开闸”的背后
9月12日,波兰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西方 - 2025’联合军演+无人机越界事件”为由,突然关闭所有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然而,军演在18号结束后,波兰并未立即开闸,反而在22号与瑞典举行了“哥特兰哨兵”联合军演,展示防御姿态。
但没过多久,波兰就扛不住了。马拉舍维奇口岸作为中欧陆路贸易的“咽喉”,90%的中欧班列都要从这里经过,98%的班列要在此完成换装。封关11天,波兰自身经济遭受重创,德国工业界吐槽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荷兰港口吞吐量下降,波兰本地港口工会也因工人就业和收入受影响而着急。加之美国解除了对白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制裁,波兰顺势重新开放边境,但留下了“必要时还会关”的活口,显然是将口岸当作了博弈工具。
谁为11天的停滞买单?
跨境企业:违约金如流水,工厂面临停产
深圳一家电子厂的3列装满手机零部件的班列堵在边境,原定15号到德国组装厂,结果晚了近10天,客户每天催促,违约金一天就高达好几万,工厂生产线险些停摆。新能源行业同样着急,有车企的零部件卡在布列斯特口岸,国内仓库库存仅够撑3天,差点停产。欧洲商超中秋前订的中国零食和日用品也全堵在路上,货架空了大半,只能临时找本地供应商补货,成本大幅增加。还有运往波兰的急救药品,滞留在边境,当地医院不得不动用应急储备。
物流从业者:四处找替代路线,却处处是坑
封关当天,物流从业者的手机被客户打爆。他们连夜研究替代路线,却发现困难重重。走北方的圣彼得堡路线搞海铁联运,因俄乌冲突后欧洲港口不让俄罗斯船靠岸,只能用小型船接驳,一周顶多走5、6列,根本无法承接积压货量。考虑“中间走廊”,从里海绕,这条线去回程货量严重不平衡,车板和集装箱都不够,时效比原来慢10天,成本还涨了30%。空运成本更是高昂,一个40尺集装箱的货,空运成本是铁路的5倍,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承受。
口岸周边商户:生意暴跌,盼着班列重启
马拉舍维奇口岸周边的餐馆、超市老板日子也不好过。以前每天有上百个司机路过,现在口岸一堵,司机要么绕路要么滞留,生意直接掉了一半。当地货代表示,以前凌晨三点都堵车,现在口岸附近冷冷清清,连卖咖啡的小摊都收了,就盼着火车赶紧动起来,生意才能恢复。
风波暴露的关键问题
对单一枢纽过度依赖
数据显示,85%-90%的中欧班列要经过波兰,马拉舍维奇几乎垄断了欧盟东部门户。虽然这些年也在推动其他路线,如经匈牙利、斯洛伐克的通道,但都未能形成规模。原因在于马拉舍维奇的换装和通关效率极高,中波海关的“一站式通关”让换装速度快30%,其他口岸难以比拟。这次事件后,不少企业呼吁建设更多备选枢纽,不能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波兰。
替代路线短板明显
关键时刻,中欧班列的替代方案全是短板。一方面,运力不足,除马拉舍维奇外,其他口岸的年吞吐量连其零头都不到,无法承接大量班列。另一方面,时效慢,绕路少则多花一周,多则半个月,对时效敏感的货物来说几乎没有用处。此外,成本高,替代路线要么需要多次接驳,要么缺少回程货,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缺乏应急机制
这次停摆后,从企业到物流商再到监管部门,都显得“手忙脚乱”。没有明确的应急方案,只能各自想办法。如果早有约定,比如边境关闭后48小时内启动备用通道,或者建立跨境协调机制,也不至于堵这么久,损失这么大。
如何保障中欧班列的稳定?
波兰虽然重开了口岸,但那句“必要时还会关闭”让很多人心里没底。要保障中欧班列的稳定,首先应加快多通道建设,将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等打造成备选枢纽,分散风险。其次,要建立更完善的跨境协调机制,制定明确的应急方案,降低“口岸开关”对物流的影响。此外,企业也可考虑“弹性运输”,提前预留一部分空运和海运仓位,以应对突发情况。
你认为中欧班列该如何加强抗风险能力?企业又该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的物流中断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小陈讲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