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唱时仪态要舒展,气息要稳……”清晨的阳光洒在汕头金平区百合园社区的潮艺乐社里,十几位退休老人正在汕头潮乐团党支部书记、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许曼的讲解、示范指导下,一字一句练习着潮乐演唱。据悉,自去年5月以来,这样的场景每个月都会在此出现。
“演唱时仪态要舒展,气息要稳……”清晨的阳光洒在汕头金平区百合园社区的潮艺乐社里,十几位退休老人正在汕头潮乐团党支部书记、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许曼的讲解、示范指导下,一字一句练习着潮乐演唱。据悉,自去年5月以来,这样的场景每个月都会在此出现。
这是汕头市文沁“百千万”活动开展以来的一个生动缩影——该活动自2024年启动以来,通过“送文化、种文化、创文化”三大路径,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截至目前,汕头全市已先后开展文化结对活动300余场,举办“村晚”、文艺汇演等活动80余场,吸引群众超110万人次,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澎湃精神动力。
邱顕达在学校操场上指导学生排练《龙舞》节目,耐心纠正每个动作细节
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文化何以赋能乡村呢?
汕头以文沁“百千万”活动作出响应,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今年以88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社区)为重点对象,通过深入调研文化特色与群众需求,形成任务清单,推出涵盖潮剧、潮乐、潮舞、英歌舞、书法绘画、非遗技艺等74个结对项目。截至目前,汕头全市已开展179场文化结对培育与文艺展示。
许曼与百合园社区的结对,正是其中的典型。她每月不定期前来开展辅导,不仅提升了老人们的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力,更通过文化浸润增强社区凝聚力,成为了老人们的“贴心老师”。去年重阳节,由许曼指导排练的节目荣获奖项,让学员们备感鼓舞。潮艺乐社负责人陈妹君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就是不一样,我们在演唱、仪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现在更加积极参与社区演出和志愿服务,社区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大家越来越和谐。”
据悉,随着文化结对机制不断深化,汕头一批文艺工作者持续扎根基层,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播种人”。他们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激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推动文化资源真正“沉下去、扎下根、长出苗”。
非遗走进乡村校园
物质生活改善后,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多元和迫切。在持续“送文化”的基础上,2025年,汕头将重点转向“种文化”“创文化”,各级文化文艺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个人或机构与典型村结对,以“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培育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日前,记者到龙湖区十一合小学采访时,恰逢李家教拳(新架)市级非遗传承人邱顕达正在该校的操场上指导学生排练《龙舞》节目。只见邱顕达带着龙珠,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灵巧地腾挪转身,数十名小学生手中的金龙随之翻腾起伏。“手腕要发力,步伐要扎稳!”邱顕达穿梭在学生队伍中,耐心纠正着每个动作细节,他时而示范标准姿势,时而轻声鼓励紧张的学生。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公益授课至今,邱顕达不断探索和深挖李家教拳(新架)的价值,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将拳系原有的步法、拳法和潮汕民俗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古老的非遗焕发生机。多年来,邱顕达已带领团队在汕头市1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非遗武术进校园教学,参与训练的青少年近20万人次。
“这次我们重点对口十一合小学的《龙舞》节目,这是在去年《英歌少年》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邱顕达告诉记者,作为文沁“百千万”活动的结对文化使者,他不仅教授技艺,更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让我更加确信,随着文沁‘百千万’活动的深入,将有更多文化种子在乡村学校开花结果。”
龙湖区十一合小学大队辅导员纪晓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文沁“百千万”活动为学校的孩子们搭建了广阔的锻炼平台,“在邱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已经毕业了一批二十四节令鼓、龙舞、英歌舞的学生,现在训练的已经是第三梯队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龙湖区十一合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从本地实际出发,构建了包含“基于乡土育根脉,适用乡土创特色,推动乡土向未来”三个维度的独具特色的“和合教育”体系,致力于通过乡土文化的浸润,引导孩子们成长为兼具乡土根脉与时代视野的少年。
例如当地群众有利用草料编织的传统习惯。于是,学校发挥草编课程特色,由师生和村里老手艺人一起动手,用竹子和稻草编织《龙舞》道具,既满足训练需要,也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我们的‘阿嫲嫲教我做节粿’课程,是请村里的阿嫲们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学做潮汕非遗粿品;受邱老师指导英歌队的启发,村居金兴英歌队队员们也一起进入校园义教,以点带面,推动全体学生英歌舞大课间活动。”纪晓娜说。
文、图 | 记者 赵映光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