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同款”爆火!你怎么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1:33 1

摘要:在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合集《两地书》中,许广平写道:“今天放假休息,早上无事,仍在寝室里继续编织……”收到背心后,鲁迅立刻穿上还不忘“炫耀”,“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

最近,鲁迅先生又火了!

深v粉紫色毛背心,

绍兴故里的香烟墙,

不仅一些名家学者晒出同款OOTD,

很多年轻人也争相前去打卡。

掀起一股“鲁迅”热潮!

爱时尚的鲁迅先生

收藏于鲁迅博物馆的毛背心原件

这件毛背心的是1926年秋天鲁迅先生的爱人许广平亲手为他编织的一件紫色毛背心,一针一线织就后,将背心从广州寄往上海鲁迅手中。

在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合集《两地书》中,许广平写道:“今天放假休息,早上无事,仍在寝室里继续编织……”收到背心后,鲁迅立刻穿上还不忘“炫耀”,“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

可以说,这件背心已成为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号之一。当年他穿着它上课、会友、伏案写作;而在近百年后的“时尚轮回”中,它又化身年轻人的“叠穿神器”。一件背心仿佛穿梭时光,让文学巨匠的形象变得可亲、可感、可触碰。

你是不是以为“叠穿”是当代潮人的专利?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已经玩出了“针织+针织”的神级造型——紫色绞花毛背心外搭粗针开衫,内衬白色立领棉衫,再配上高腰阔腿裤与宽皮带,轻松拉长身形。不得不说,时尚果然是一场轮回,而鲁迅先生,早已稳稳走在潮流的最前端。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从朝阳门旧址搬到了新的大楼,马未都、莫言等大咖作家去新大楼串门,就穿上了鲁迅先生同款紫毛背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更是直呼:穿上了就不想脱!

有网友调侃,毛背心可是文豪的战袍,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

爱吸烟的鲁迅先生

近期,除了鲁迅先生的毛背心意外走红,绍兴鲁迅纪念馆中一幅“鲁迅夹烟”的墙面也因吸烟这一动作,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许多年轻人专程前往鲁迅故里打卡,创意层出不穷:有人手举打火机借位“点烟”,有人用PS为画像“加上火焰”……这些看似轻松的互动,其实背后藏着一份对鲁迅先生真诚的敬意。

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那时医生给以警告,说是不能吸烟、饮酒,否则药力无效...尤其难禁止的是烟。鲁迅自己则竟连日不食少睡。在战斗的环境下首先是保存实力,如果连这躯壳也不存在了,那心灵还有何依托可言?”鲁迅先生吸烟,既是爱好,也与时代背景下生出的苦闷惆怅有关。他以笔作刀积极战斗,烟虽为其带来灵感,却也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

鲁迅、许广平与周海婴全家福

如今,青年人与历史、与先贤对话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元:有人身着汉服漫步于古城街巷,以身体仪式感受传统的温度;有人在李白墓前斟一杯酒,与诗仙遥遥对饮;更有人通过手绘、视频剪辑、原创音乐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上重新诠释苏轼的词境,将先贤的哲思与审美融入这个时代的表达。

而我们今天重温鲁迅,不仅是致敬经典,更是要铭记他那份“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殷切期望,感受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风骨。

以往,鲁迅在公众记忆中往往是“横眉冷视”、“发如钢钉、笔似匕首”的斗士形象。然而在这些坚毅身影的背后,我们更应铭记的,是他毅然“弃医从文”的抉择——那不仅是职业的转向,更是一种深远的信念:唯有唤醒国民的精神,才能真正挽救一个民族!

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

鲁迅弃医从文的抉择,与近代中国的危局紧密相连。起初,他因日本维新受益于西方医学而深受鼓舞,怀着救国理想赴仙台学医。在异乡,他顶着压力取得中等成绩,更在藤野先生的关怀下刻苦求学。

当时报纸上,日军处死中国俄探的照片

然而,一次观看日俄战争的幻灯片时,他目睹国人围观同胞被处决却麻木欢呼的场面,深受震动。鲁迅猛然醒悟:身体康健并非救国根本,精神愚昧才是民族沉疴。于是他毅然转向文艺,决心以笔为刃,唤醒国民意识。

Lu Xun, upholding his motto of "literature for the sake of humanity," wished to enlighten the public and reform their ideology with literature. He was a literary titan, a great philosopher and a true revolutionary. His way was the way of modern China.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提高级):弃医从文的鲁迅》

中国文学符号的鲁迅先生

鲁迅的国际影响力源于其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人性洞察及艺术创新。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学符号,更成为全球对话中的文化媒介,持续激发跨时空的学术研究与公众共鸣。

1927年,美国学者巴特勒特在《当代历史》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首次将鲁迅推向了英语世界的视野。正如埃德加·斯诺所言:“鲁迅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一位文学家……一位精神上的巨人。”他不只属于中国,更成为跨越文化的精神符号。

他的留日经历,尤其是与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早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动人象征。在日本,自1953年《故乡》入选教科书以来,鲁迅的文字已陪伴几代人成长,深刻融入东亚共同的文化记忆。鲁迅的影响力持续蔓延东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坦言,他的文学血脉中流淌着鲁迅的基因;在韩国,鲁迅作品自1945年起被引入教科书,经学者李泳禧推广后,更成为学生运动的精神旗帜,韩国也成为海外第二个出版《鲁迅全集》的国家。

1907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撰写了《文化偏至论》,下面这段话代表了鲁迅的一生所求:“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他主张对外应积极同步全球思想动态,强调以开放姿态推动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体系;对内则注重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避免文化断层,坚守民族文学的本体特征。其核心在于以现代视角重新激发古老文明的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再创造的思想转化。

无论是“给先生点烟”的争议,还是鲁迅“毛背心”的走红,其实都是把鲁迅先生的形象从书本里拽入现实,他不再是文字犀利的战士,更像是一位有温度、可亲近的“前辈”。

如今年轻人用打卡、文创这些轻松的方式感受他的精神思想,让鲁迅“活”在当下、乐在当下,谁说这不是一种更生动的纪念呢?

来源:CHNstorie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