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形机器人正站在走进现实世界的门槛上,热度不降反升。前不久,Figure AI刚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一下飙涨,英伟达、微软和亚马逊这些科技大佬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个行业,这种动作已经透露出一种风向——人形机器人不会再是展示厅里的样品,而是快要走进车间、仓库,甚至将
人形机器人正站在走进现实世界的门槛上,热度不降反升。前不久,Figure AI刚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一下飙涨,英伟达、微软和亚马逊这些科技大佬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个行业,这种动作已经透露出一种风向——人形机器人不会再是展示厅里的样品,而是快要走进车间、仓库,甚至将来有可能进家门的家伙了。
国内外的企业围着这块新蛋糕展开了激烈竞赛,特斯拉、Figure、优必选、智元、小鹏,谁都不肯落后一步。
像特斯拉的Optimus和Figure AI的机器人都在用最新的AI模型搞顶层决策,但国内优必选和宇树科技却把价格直接拉到十万元档次,制造成本降下来,市场渗透速度就比国外快了不少。
说到应用场景,情况已经悄悄发生变化。过去机器人可能只在实验室转圈圈,但现在不少单位已经让它们上了生产线。
比亚迪、极氪这些车企,把Walker S1放在总装线上做实际训练,已经在看看它适不适合干装配和检测的细活。
仓储物流也是另一片“试验田”,在这些地儿机器人可以帮着搬货、分拣,比起人类员工来,不知疲倦还不挑活。
虽然大家都想着以后把机器人带回家,但现在优先攻下工业和企业级场景,毕竟在家庭普及,成本和智能水平还要再迭代。
推动这些场景落地的背后,是一条复杂但正在变得越来越顺畅的产业链。从做智能关节的零部件,到能感知环境的传感器,再到有了灵巧手的整机,国内企业开始追着国际标准跑,一些核心零部件已经能自己量产,价格肉眼可见地掉下来。
像傅利叶、宇树这些厂商,已经让自家产品规模化走向现实。成本问题刚刚有了改善,却又有新坎要迈,续航和智能能力成了下一个门槛。
现在的机器人工作五六小时已经是极限,而智能泛化,每个场景都要专门训练,目前水平还是离“万能劳动力”差距不小。
软件层面也很热闹,大家忙着训练模型,让机器人听得懂人话、反应够快。智元推出的GO-1大模型,让机器人的识别和操控大比以前顺畅,Figure的Helix分层系统也能让一个机器人有更好的临场反应能力。
虽然收集数据不容易,研发成本也不低,但像英伟达等大厂通过数据合成、云端训练,让机器人更快变“聪明”。
动作频率的提升,也决定了机器人应对突发事件的本事,谁刷新更快,谁就能在车间出活儿出得更稳。
除了企业在暗战,政府和资本的参与也让产业加速起飞。美国在政策上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则靠孵化产业链、政策性补贴推进国产化。
各家公司能围绕自身资源抓住自己的赛道,把精力用在降低关键部件成本、提升AI“脑力”上,在未来谁主沉浮,或许还得看谁能把机器人做得更实用、更便宜。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这个风口里,国内的竞争力很强,不仅是因为价格,供应链协作、产品迭代速度和大模型推广,都是助力。
眼下虽有困难,但只要硬件和软件再进一步,市场从工厂到零售、再到家庭,爆发节点越来越近。这一波浪潮,不是看谁最会讲故事,而是看谁真能把机器人放进老百姓身边,让智能劳动力成为现实。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