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蹲在麦田边抽烟时,收音机里的争论声顺着田埂飘过来。烟卷烧到滤嘴,他用鞋底碾灭火星——就像对待专家们的争吵,既觉得没必要面红耳赤,又忍不住想插句话。三天前村里大喇叭播“人口座谈会”新闻,如今他在小卖部蹭收音机,正赶上专家们为“年轻人不生娃”吵得不可开交。
老张蹲在麦田边抽烟时,收音机里的争论声顺着田埂飘过来。烟卷烧到滤嘴,他用鞋底碾灭火星——就像对待专家们的争吵,既觉得没必要面红耳赤,又忍不住想插句话。三天前村里大喇叭播“人口座谈会”新闻,如今他在小卖部蹭收音机,正赶上专家们为“年轻人不生娃”吵得不可开交。
一位专家说“补贴给够就能提振生育意愿”,另一位立刻反驳“关键是延长产假”,还有人提“优化托育服务”,电波里的音量越来越大。“都是坐着说话不腰疼。”老张跟小卖部老板念叨,老板补货的手没停:“咱庄稼人都懂的理,他们咋绕不明白?”那天晚上,老张蹲在田埂上抽了半包烟,突然想通了——生孩子和种地压根是一回事。
第二天一早,老张拿着刚拔的麦苗,跟村口下棋的老伙计们说:“咱春天撒种子,是知道地能长东西,浇水施肥就有收成,心里有底才敢种。”他指了指镇上的高楼:“现在年轻人像石头缝里的苗,自己都快旱死了,哪有余力结‘果子’?”这话被村支书听见,拍了段视频发微信群,没成想一天就火了。
视频里的老张,胶鞋沾泥、裤脚卷到膝盖,攥着半截麦秆,烟卷在嘴角晃悠,每句话却都扎在点子上。很快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评论区涌进几千人。“北漂小吴”留言:“我跟媳妇租10平米隔间,房租6000,工资扣完房贷车贷,连火锅都不敢常吃,哪敢要孩子?”下面立刻有人附和:“+1!我表妹怀孕后被调去打杂,生完孩子工位都没了。”
也有不同声音。“体制内老李”说:“我们这每月800块育儿补贴,产假也够长,身边生二胎的不少。”这话刚发出去就被反驳:“您站在高处说话!我们小私企连社保都按最低标准交,补贴想都别想!”还有人调侃:“补贴够报一节早教课吗?一节画画课300,一月四节,您算算够不够。”
育儿博主晒出的“养娃账单”更扎心:奶粉每月1500,尿不湿500,早教课2000,体检疫苗一年3000,还没算衣服玩具和看病钱。“这还是二线城市,北上广翻一倍都打不住。”下面有人评论:“我存的钱够自己养老就不错了,哪敢拉孩子来‘渡劫’?”记者专门来村里找老张,问他对生育问题还有啥看法。
老张还是蹲在田埂上,手里多了个装水的瓢,一边浇麦苗一边说:“我年轻那会儿,家里穷,但多一个娃多一双干活的手,秋收割麦、开春喂猪,是添喜气。现在生个娃跟欠债似的,奶粉、上学、买房,哪样不要钱?”他指了指田埂上跑步的年轻人:“那小伙子考公务员三年没考上,自己都在‘卷’里挣扎,咋敢要孩子?”
这段采访又火了,经济领域博主分析:“老张的‘种地论’点透了本质——年轻人需要‘确定性’。房价、教育、就业充满不确定性时,生育自然成了‘奢侈品’。”职场博主补充:“女性生育后面临的职场歧视、岗位丢失,把‘生育风险’拉到最高,这不是靠补贴就能解决的。”
评论区里理性讨论多了起来。有人说:“不能怪年轻人不生,得看社会给了多少‘安全感’。”也有人说:“政策要落到实处,别搞‘纸面福利’。”还有人分享:“我们这今年推‘生育补贴+租房优惠’,身边真有朋友考虑生二胎了。”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有人骂年轻人“自私”,立刻被回怼:“不是不想承担,是承担不起!”
老张让孙子帮着看评论,看到赞同的就嘿嘿笑,看到争论就摇头:“吵也没用,关键是让年轻人‘有奔头’。就像种地,知道秋天能丰收,不用劝,大家自然会多撒种子。”现在村里更多人讨论生育话题,有人想给打工的孩子多寄钱,有人说要帮着带孙子,还有人让村支书向上反映,争取惠农政策。
老张觉得这是好事:“解决问题得从根上入手,光说没用,得让年轻人真切感受到‘日子有希望’,才会愿意生孩子。”说到底,生育从来不是“愿不愿意”,而是“敢不敢”。当年轻人不用为房价焦虑,不用为职场担忧,不用为孩子教育发愁时,“生娃”才会从“不敢想”变成“愿意试”。
如今老张还是每天蹲在田埂上看麦苗,偶尔会多留意村口的幼儿园。他盼着哪天能看到更多孩子在园子里跑跳,听到更多欢声笑语——那才是日子该有的样子。网上的讨论还在继续,争论、反思、提建议的声音凑在一起,或许就是改变的开始。毕竟,只有大家都关注,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吗?
来源:敏锐雪梨WOJT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