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爱挖鼻孔的人,或早或迟可能要承受6个后果,劝你手下留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22:03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临床门诊中,耳鼻喉科医生经常接诊到因“挖鼻孔”引发各种不适的患者。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实则隐藏着众多健康隐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周兵教授曾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上指出,频繁地用手指挖鼻,极易破坏鼻腔内部的生理结构,引发局部感染,甚至可能诱发全身性疾病。

鼻孔并非“无菌地带”,频繁挖掘,无异于“自毁防线”。

鼻腔:人体的“天然过滤器”

鼻腔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过滤空气中灰尘、细菌、病毒的重任。鼻毛、鼻黏膜以及黏液共同构成一道高效的“天然过滤网”。

此外,鼻腔还能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与湿度,保护肺部不受外界刺激。

正常的鼻腔环境需保持湿润且清洁,鼻黏膜上皮细胞拥有纤毛运动功能,可以将灰尘和病菌推向鼻腔后部,由咽部排出体外。

这套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如同城墙坍塌,病菌便会长驱直入。

后果一:鼻腔感染频发

大量研究表明,频繁挖鼻孔会破坏鼻腔上皮细胞,导致鼻前庭皮肤破溃。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4年第59卷文章指出,鼻前庭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即为反复挖鼻所致的机械性破损。这一部位常常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极易引发化脓性感染。

一旦感染形成脓包,若不及时处理,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鼻疖,甚至引发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面部的静脉系统与颅内静脉相连,医学上称面部“危险三角区”,即鼻根至口角区域,任何感染都可能通过静脉蔓延至颅内,引发颅内感染

后果二:鼻出血难以控制

鼻腔前部的鼻中隔区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称为“Kiesselbach's 区”。这一区域在解剖学上极易受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鼻出血部位

频繁挖鼻会使血管破裂,导致反复性鼻出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的李希军教授曾指出,儿童及青少年由于黏膜未发育完全,挖鼻时更容易引发大出血。

而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合并高血压,鼻出血更难止住,甚至需住院处理。

后果三:鼻中隔穿孔风险增加

鼻中隔是将左右鼻腔分隔的骨软骨结构,本应完整无损。反复强力挖鼻可能导致软骨层损伤,形成鼻中隔穿孔

穿孔后,患者常感到鼻腔干燥、异响,严重者会出现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症状。

2023年《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收录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非药物性鼻中隔穿孔的患者中,有超过40%存在长期挖鼻习惯。这说明,挖鼻在临床上已成为重要的诱因之一。

后果四:鼻炎反复难愈

慢性鼻炎患者常常抱怨鼻子痒、鼻塞、打喷嚏,就习惯性地用手指清理鼻腔。但这种行为只会加重黏膜损伤,降低鼻腔免疫功能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耳鼻喉科的陈星教授表示,挖鼻行为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黏膜水肿,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挖鼻还会把手上原本携带的细菌带入鼻腔,造成继发性感染,使原本简单的鼻炎变得顽固难治。尤其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频繁挖鼻更可能诱发炎症风暴,加重症状。

后果五:传播病毒与细菌

手部是最易沾染病菌的部位之一。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手部卫生与病原传播关系研究白皮书》指出,人手平均每小时接触面部次数高达23次,其中鼻部居多。

挖鼻行为会直接把外界病原体送入鼻腔。

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华预防医学会明确指出,手指触碰鼻腔是病毒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

此外,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都可通过这一方式进入人体,诱发感染。

后果六:形成心理依赖与行为异常

看似无害的挖鼻行为,在心理学上被归类为“体表自我刺激型强迫症”的一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在2022年一项研究中发现,部分人群在压力、焦虑时容易出现反复挖鼻的行为。

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可能发展为病态行为,甚至影响社交和心理健康。这类人群通常伴随强迫症倾向,需通过行为疗法干预,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如何科学保护鼻腔健康?

第一,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生理盐水鼻喷剂,每日清洁鼻腔,特别是在秋冬季节空气干燥时。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推荐,每日使用等渗海水清洗鼻腔有助于维持鼻腔微生态平衡

第二,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鼻腔。如确需清理鼻腔,可用温水软化鼻垢后,使用棉签轻轻擦拭,避免用力过猛。

第三,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基本措施。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务必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洁双手。

第四,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自己有频繁挖鼻的行为,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手部替代动作等方式逐渐戒除,有条件者建议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第五,及时治疗鼻部疾病。鼻炎、鼻窦炎等慢性疾病易导致鼻腔不适,诱发挖鼻行为,应及早到医院诊治,避免因延误治疗而加重病情。

第六,增强免疫力。合理膳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提升机体抵抗力,减少鼻腔感染的发生。

鼻腔健康,须从细节做起

鼻子不只是呼吸的通道,更是人体健康的“前哨站”。

频繁挖鼻虽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全身健康。每一次无意识的动作,都是对鼻腔自我保护系统的挑战。

正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王立教授所言:“小动作、大隐患。鼻腔健康的维护,不是靠治疗,而是靠日常的细心呵护。”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公众认识到“挖鼻孔”这一行为背后的医学风险,从而养成更加科学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周兵. 鼻前庭炎的诊治进展[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4, 31(3): 144-148.

[2]陈星. 慢性鼻炎患者鼻腔自我刺激行为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 37(9): 820-823.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手部卫生与病原传播关系研究白皮书[R]. 20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学护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