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嘉定《宣城志》说:“乳梨出宣州,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产孟村者佳。”孟村在今水东镇左近。嘉庆《宣城县志》卷四记水东镇山川说:“金山,旧产木瓜、雪梨,岁取充贡。”金山即今前进村上何村旁之全山,南宋时因痛恨金人,遂改名全山。可见水东镇是宣州雪梨的原产地。
童达清
微信版第1709期
宣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湿热同季,霜期较短;其土壤属红壤,呈酸性,富含各种营养物质,非常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宣州雪梨就是其中的一种。
南宋嘉定《宣城志》说:“乳梨出宣州,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产孟村者佳。”孟村在今水东镇左近。嘉庆《宣城县志》卷四记水东镇山川说:“金山,旧产木瓜、雪梨,岁取充贡。”金山即今前进村上何村旁之全山,南宋时因痛恨金人,遂改名全山。可见水东镇是宣州雪梨的原产地。
水东镇种植雪梨的时间很早,具体朝代不详。但至迟唐朝时已见记载。大中元年(847),宣歙观察使高元裕晋升为吏部尚书,自宣城赴京,携带的宣城特产,就有雪梨。(见许浑《和李相国》诗序,见《丁卯诗集》卷下,《全唐诗》卷五三七)
至宋朝时,已经有许多吟赞宣州雪梨的诗文了,可见在唐末五代时,雪梨已在宣州得到广泛的种植,并逐渐声名远扬。“梨性温,出宣州”(黄玄锺《蓬莱山西灶还丹歌》),“宣州梨子鹅儿白”(孙蕡《往平原别高彬》),“宣州雪梨如碧玉”(孙蕡《贈端孝思》),“今北之秋白梨、南之宣州梨皆吾地所不能及也”(王世懋《学圃杂疏》),“食宣州雪梨,爽口可爱”(瞿佑《归田诗话》卷下)。
宣州雪梨既大又圆,皮白细嫩,肉脆无渣,以其优良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赞许。如:元朝无名氏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说到各地美食,就有“酸不酸、甜不甜、宣城贩到的得法软梨条”。
元朝末年,朱元璋占领宣州,并长期驻扎宣州,以宣州为重要根据地东征西讨。在驻扎宣州期间,朱元璋和马皇后都喜食宣州雪梨,因而在定鼎南京之后,朱元璋把宣州雪梨列为贡品,要求宁国府年年进贡。
明广东人明伦曾到宣州,在品味过宣州雪梨的甜美之后,赞不绝口,诗兴大发,曾作长篇《宣州雪梨歌》以咏之:
七月江南百果成,就里交梨犹有名。瑶浆仿佛金茎露,莹色分明玉井冰。年年先享先皇殿,黄色翠篚交驰献。卢橘长沾上苑恩,樱桃早入中朝荐。雄邦太守谏垣仙,三辅风声四海贤。致恭已竭侯氏礼,余惠仍烦使者传。珍奇人比如船藕,入口沉疴便何有。张公大谷流传盛,汉主华园摇落久。万物皆缘造物功,阴阳旋转真无穷。天地变化动植遂,雷雨甲折草木同。野人食新讵知自,咀嚼冷然饫真味。经年病肺歘消除,此日枯肠转滋溉。染翰缄题寄短吟,投桃报李惭知音。分甘愿溥黄堂爱,望渴应怜赤子心。
光绪《宣城县志》卷三二《艺文志》
宣州雪梨成了贡品,虽大大提高了宣州雪梨的声誉,抬高了宣州雪梨的价格,果农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凡事有利即有弊,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按照惯例,宣州雪梨仍作为贡品上贡,而宣州距北京路途遥远,雪梨又不能长久保存,好不容易运至北京,又遭到内廷官员的百般刁难盘索,常使果农倾家荡产,苦不堪言。“花开春月霏琼雪,实结秋深类萍实。畴曩曾同橘柚包,绣衣抗言北贡绝。裹以桐箬承以筐,阑宵幞被干皱防。幸非炎方荔枝比,飞递不扰红尘忙。”清朝宣州人沈泌的这首《雪梨谣》,生动地描述了宣州果农上贡时战战兢兢的心理状态,并借当年唐玄宗以飞骑运送荔枝取悦杨贵妃之故实,来讽刺明朝统治者的昏庸无道,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有鉴于宣州雪梨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宣州地方政府官员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停止上贡,以纾民困,但都未能奏效。正德六年(1511),巡按御史王完巡视宣州,了解到人民的疾苦后,他立刻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宣州岁贡雪梨。他的这篇《奏免雪梨疏》详细描述了宣州人民上贡雪梨之苦:
顾(雇)船七只,支银一百二十六两,官一员,部支给盘缠三十两,园户四名,盘缠百倍于官,较其梨价才十分之一耳,果何益哉?幸则抵京,则经该内官生事需索,少不如意,动辄指摘解领之失,往往逮系瘐死于狱,无所抵告。吁!以一梨之微,偶因获荐庭实,而其流祸至于如此!君门万里,其谁赴诉之哉?……今以一贡而宣民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铸为怨府”,实属得不偿失,希望皇上“远祖三代慎德之道,近守祖宗仁义之法,毅然赐罢,永为蠲除,以培我国家仁寿之脉于亿万斯年。
光绪《宣城县志》卷二十《艺文志》
王完的这篇奏疏言辞恳切,可谓字字血泪,终于打动了正德皇帝之心,才得以奉旨停贡北京:“奉旨:南京太庙荐新照旧办解进贡,到京的既过时朽败,以后不必进。礼部知道。钦此。”(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九册)
但从《钦定日下旧闻考》的记载来看,似乎宣州雪梨的进贡,在短暂停止后,又曾继续进解:“旧例北京奉先殿供荐:……七月雪梨,宣城办解。……万历九年,南京太常寺卿沈节甫,以……雪梨采自秋前,装运色味易变,不如在京河间所产。议……雪梨派河间,敕下礼部行太常光禄议覆,未报。二十四年九月,南太常寺卿杨时乔请移文应天府,取鹅梨价银至……河间买梨进献。臣等谨按,《明史·礼乐志》,弘治十七年吏部尚书马文升言,南京进鲜船本为奉先殿设,挽夫至千人,沿途悉索,今杨、徐旱,愿减省以苏民困。据此,则前明奉先殿供荐亦未免过繁矣。”直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才真正停止进贡。
清代以后,宣州雪梨渐趋式微,其种植面积日趋缩小。新中国成立后,宣州雪梨虽有所恢复,如采用新的嫁接技术提高产量,利用纸套减少日照以使雪梨表面更加白净光滑等等,但宣州雪梨仍然其声不扬。如何发掘宣州雪梨的历史蕴涵,宣传、打造宣州雪梨这一传统名牌产品,则是摆在当今宣州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