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衰道微,常道毁坏,小人得势,邪慝纷起,奸佞乱义,利口乱信,乡原乱德,怎么办?君子于此,唯有“反经”。孟子说:“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反是返回,恢复,如反本开新的反。经是常道,普适价值,普遍真理,由儒家经典承载。朱熹集注:“经,
一、《大学》何以大
世衰道微,常道毁坏,小人得势,邪慝纷起,奸佞乱义,利口乱信,乡原乱德,怎么办?君子于此,唯有“反经”。孟子说:“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反是返回,恢复,如反本开新的反。经是常道,普适价值,普遍真理,由儒家经典承载。朱熹集注:“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反经就是返回常道,回归经典,遵循普适价值和普遍真理。只要经典得返,常道得正,人民就会振作起来,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儒家经典中,《大学》相比《论语》《孟子》,《大学》更具有系统性;相比《中庸》和五经,又比较通俗易懂。要做一个大人,这部经典最值得认真学习。《大学》最大的特征就是大。
王 阳明有《大学问》一文,原义是关于《大学》的问答,有人解为“伟大的学问”,也可成立。 人世间没有比儒学和《大学》更伟大的学问了。 《大学》何以大,我早就指《大学,大哉儒学》一文中指出:
“《大学》之大,一是体大。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天地万物都源于这个体;二是用大,作用大,范围大,内圣外王,内圣为个体提供安身立命的仁宅,外王为社会建设长治久安的义路。《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就是尽己之性,“亲民”就是尽人之性,“止于至善”就是尽己、尽人、尽物之性。
大学八条目归本于修身。修身是根本目的,格致是修身的前提,诚正齐治平是修身的方法和功夫。其中诚正侧重于内,是内圣功夫;齐治平侧重于外,是外王功夫。内圣外王,同归于仁。修身的根本目的就是成仁,圆成仁性。这就是“为己”的真义。古之学者为己,古之行者亦为己。当然,一般说学儒的目的是平天下,也没错,但必须明白,修身成仁才是第一目的、最高目的和根本目的。
内圣外王不二而有别。内圣侧重为己,外王侧重为人。内外归本于仁,就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己为人、成己成人成物统一起来了。不能成己,不足以成人成物;不能成人成物,不足以圆成自己。爱人爱族爱国爱社会爱天下的儒家之爱,之所以特别真实不虚、雄厚不减和恒久不变,就是因为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深深地认识到,立人达人为人成人是成就自己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途径。
内圣外王有本末之别。末并非不重要,没有末,本就成了无用的死物了。但本末又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程颢说:“唐虞事业,自尧舜观之,亦犹一点浮云过于太虚耳。”这是强调内圣更加根本。内圣功夫是外王事业的前提、基础和基本功。行道先要有道,没有一定的诚意正心功夫,就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资格,唯仁者在位能行仁政,唯圣贤为王能成王道。而内圣不依赖外王,圣贤即使不能明明德于天下,无碍于自性光明明也。
二、八条目、三实践和格致论
《大学》的明德和王阳明的良知,都是指本性、天性。故明德即良知,明明德即致良知。
良知全体大用,精神饱满,作用无限。良知精神可概括为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和政治精神,致良知包括科学实践、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大学》八条目中,格物致知侧重科学实践,诚意正心侧重道德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政治实践。三者又相通相容,互补互助,互相覆盖,统归于修身,修身统摄三大实践,归本于致良知。注意,格物致知的物,包括自然、生命、社会一切现象;知,指一切现象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道德科学、生命科学知识。
就科学而言,科学实践辐射道德实践政治实践并在知识上支持之;就道德而言,道德实践导良科学实践政治实践并在精神上统摄之;就政治而言,政治实践是在社会层面落实道德实践,又在制度层面规范科学实践。政治体现道德,规范科学。
物字之义广大,与佛教法字仿佛。宇宙中的一切,包括物象、事象、心象一切现象和东西,都可以称为物。而且,本心作为生命本质,也可以称为物。朱子说:“心虽是一物,却虚,都能包含万理。”不过,在《大学》八条目中,物主要指意识之物和社会之物。格意识之物,所致为内圣之知,即道德知识;格社会之物,所致为外王之知,即政治知识。这两种知识是儒学的重心,是建设道德人格、道德文明和政治文明必须掌握的工具。
读经学儒也是一种致知,而且是最根本性、基础性的致知。儒家经典是历代圣王、圣贤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伟大成果,集内圣外王之理论和实践之大成。欲建立最好的人格,圣贤人格;欲建设最好的政治,王道政治;欲实现最好的社会理想,大同理想,都需要读经学儒,掌握儒家内圣真谛外王大义,即儒家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政治文明,社会公平,科学昌明自然水到渠成,科技发展自然健康顺利。
古人云:“一事不知,儒家之耻。”这个观点用于儒家个体是不对的。术业有专攻,即使圣人,一生时间精力亦有限,不可能事事物物都去研究和了解。但这个观点用于儒家群体就没问题。包括生命、社会、自然在内的一切现象,都可以成为儒家格致的对象。宇宙无穷尽,生命无穷尽,儒家事业亦无穷尽。故儒家话题没有局限,问题百无禁忌。任何话题都可以谈,任何问题都可以研究和讨论。吾曾有文章题为《格宇宙生命一切现象,致宇宙生命一切知识——东海客厅论格致》,欢迎过目。
知识、智慧、道德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级级上升。正确的道德、政治知识即正知正见,既是智慧的基础,又是智慧的特征。无知无识或知见不正,智慧必有问题,或缺智,或邪智。故吾尝言,正知是通往智慧的桥梁,正智是通往道德的天梯。智到高处就成德,德到大处就是智。到了高处,德智合一,同归于仁。
儒家方法论一大特色特别重视格致和学习。下学上达,以下学为上达的基本条件。不格致不足以诚正,不下学不足以上达,就是不学无术。这里的术指道,不学无道。《说文》说:“术者,道也。”纵然是生而知之者,如果不学,悟道也是虚悟,不可能实证;明道也是孤明,不可能圆明。虚悟孤明当然也算不错,可以自了自度。但要出来悟人度人,那就毫无能力,只能误人堵人,给人添堵。
好好学习《大学》,可以避免孤明。孤明于自性不无所明,但又不透,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执性废修。马一浮指出:“庄子实有执性废修之弊。禅师家末流亦然。此病最误人。”(《观象卮言六·附语》)废修就是没有内圣修养,没有格致诚正慎思明辨功夫,故虽执性,也是偏执,不可能正执圆执、允执厥中。执性废修者只知其一不知其它,不知万事万象,可称为挂一漏万,把那个“一”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下面和四周一片空荡荡。自以为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不诚,至少是诚度不足。
至诚无息,道无限;生生不已,生无限;生物不测,物无限,格物不已,知无限。格物致知的物和知,都有无限性。物包括物质、意识一切现象和现象背后之本质,没有身内身外之局限。故格物所致之知识也没有局限。就人类整体而言,生命无限;就千秋万代儒家全体而言,格致无限。
对于儒者个人来说,一定的道德知识、政治知识和科学常识也是必要的,是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前提。有了正确的道德知识,才能诚意正心;有了正确的政治知识和科学常识,才能齐家治国。否则,两眼一抹黑,怎么可能保证实践正确?知行合一,知行相辅相成,无知不能行。要有知,就必须格物致知。学儒读经也是致知,儒经是古圣先王格物所致的知识结晶和实践所得的经验结晶。
格物致知具有开放性、无限性,既不局限于内心,也不局限于外物,而是内外兼顾,不遗一物。扬雄《法言•君子》说:“圣人之於天下,耻一物之不知。”古人云,一物不知,君子所耻;一物不知,儒者所耻。如果针对个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地具备一切知识。这些说法只有就儒学之开放性、无限性而言才能成立。《周易系辞上》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天文地理精气游魂,是内心还是外物?要知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要知周万物,范围天地,曲成万物,仅仅靠格心是不够的。好好读一读《周易系辞上》这段话,对于格物致知的开放性无限性,对于吾家道德追求和学问探索之永无止境,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或说:“大学之格物致知要放在修、齐、治、平整体来看。格致诚正是在修里,是在内,非在外,从修到齐到治到平是从内到外一层一层递进而行,非并列之行。从平到修,从修到正到诚到致到格,为由外到内层层剥丝抽茧,此如同通过卫星找自家,从找到国,而后到省市镇村,一层层地精准定位。”
东海答:比喻很巧妙,说理不中肯。八条目中,诚意正心为内圣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追求,格物致知则兼内外而言。格心内之物,致正知之知,获得正确的道德知识,这是诚意正心的前提;格心外万物,致社会和自然之知,获得正确的社会和科学的知识,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内外功夫,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致良知,故八条目归结于修身。修身者,修养、彰明良知也。古之学者为己,修身即为己。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有儒生认为这里前后两段意思重复。东海戏言,圣贤老婆心切,重要的话说两遍。
其实,这里并非简单的重复。《大学》前面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后面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两段话就是对八条目本末、终始和先后顺序的具体说明。明明德于天下即平天下是终,格物是始。修身是本,其它为末。同时,天下之本在国,故欲平天下先治国;国之本在家,故欲治国先齐家;家之本在身,故欲齐家先修身。心为身之本,故欲修身先正心;意为心之动,故欲正心先诚意;诚意须有正知正见,故欲诚意先致知;格物是致知方式,故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圣学,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外王学,须以修身为基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一段由终返始,先由外而内推论八条目;“物格而后知至”这一段则从始向终,后由内而外重新申说,最后点明八条目的根本在于修身。通过这样的循环反复,把八条目的本末、终始、厚薄和先后顺序,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明明白白地讲清楚了。
孔子说“下学上达”,格致就是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如果说良知是终极性追求,致知就是基础性工程。基础不牢,无力上达。《中庸》说“尊德性而道问学”, 格致就是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明乎此,朱陆之争孰高孰低,程朱陆王孰为正统孰为歧出,一目了然。
三、 “亲民”和“新民”的同异
关于“亲民”和“新民”,东海客厅曾经有过一次争论,特将东海看法和厅友意见摘录于左共赏。
吾认为,《大学》亲民不必、也不宜改为新民。《大学》古本皆为亲民,程子认为亲当作新,朱子从之。王阳明复改回来,仍为亲民。吾认为亲民是对的,理由有四:
其一、儒家王道敬天保民,以民为本,包括庶之富之教之,正德利用厚生、维护民生民权等等诸多内容,非新民这个概念所能包涵,唯亲民可以。亲民即亲爱人民的意思,包括亲亲仁民爱物。爱物、开物、利物之用,都可以归结于亲民。新民也可以视为亲民的一个方面和一种表现。
其二、新民具有革命性,而革命非政治常态。《康诰》是革命成功之后,殷商余民复叛,周公平定之,封卫康叔于故殷商之地卫国时所作诰命,故强调“作新民”。革命成功、天下升平之后,就不能局限于此,更要保之庶之富之。民可使知之,使之日新其德,固然求之不得;不能使知之,亲之而使由之,也是政治之常。
其三、《大学》所举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君子自新其德,非新民也。这种道德高标,不能责之于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讲的是政治道德和国家品德,亦非新民。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重在对自己、对政治高标准严要求,并非用之于民。
其四、主张新民论者,惯引民众“亲亲仁民爱物”之言,强调亲只能用于亲,不能用于民。殊不知,儒经强调,官员对于民众要有父母之心。《大学》说:《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官员爱民如子,亲民原是王道政治题中应有之义。
亲民是亲爱人民,即仁民爱民。庶之富之教之,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都属于亲民的范畴。齐之以礼的礼指礼乐制度,礼乐刑政具备。依礼规定社会秩序,依法惩罚各种罪恶,不仅无碍于亲民,恰恰是亲民的必须。任凭秩序败坏,纵容罪恶泛滥,那不是亲民而是祸民。孔颖达等人《礼记正义》将亲民解释为“亲爱于民”是对的。亲民也包括教养人民,去其污染。
而新民这个词语,局限性比较大,无法包括王道政治的大量内容。王阳明言是:“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注意,亲爱包括亲近,但不等于亲近。对人民是否亲近,如何亲近,因人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而论。父母亲爱子女都不一定亲近,遑论官员亲爱民众。儒家虽然强调官员要有父母之心,要能为民父母,但对于父子关系和官民关系、门内之治和门外之治的区别,自有相应规定,不能混为一谈。
注意,亲民并非与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那不是亲民,那是民粹主义的做法,或是别有用心的作秀。《武成》说,周武王革命成功之后:“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这才是亲民。
《吕刑》说:“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家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大意是说,皇帝亲自询问人民,鳏寡孤独都对苗人有怨言。于是重德用贤,建立道德威严让人民敬畏,建设道德文明让人民文明。又命令三位君主慎重服务于民。伯夷颁布法典,以刑律治理人民;大禹平治水土,负责名山大川;后稷教民播种,努力种植庄稼。三位君主成功了,就富足了人民。士师又以祥刑制御百官,教导臣民敬重德行。这就是大同王道的亲民。这些王道仁政,岂新民二字了得。
另外,民众相亲相爱和爱国爱官,也是领导阶层亲民的结果。官不亲民则百姓不亲。《堯典》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所以敬敷五教也是亲民的重要内容。五品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五种道德教育。敬敷五教,恭谨地开展和施行五教。
浩然厅友问:“作亲民解,必须有一个前提,是有位之人,方能行亲民之事,像孔孟两位无官在身,如何亲民”云。东海答:儒家亲民新民都需要一定的权位。孔孟无位,无缘亲民也无缘新民,但无碍于孔孟明明德。《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为内圣,我欲仁斯仁至,无倚于外;亲民为外王,需要相应的权位。孔孟虽然没能推行王道,没成外王事业,但他们一生致力于王道追求,在内外两个领域,都已经尽心尽力。注意,亲民新民都是王道事业。可以说尧舜汤武作新民,不可说孔孟程朱作新民。“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才是新民。圣贤无位,亦不足以作新民也。
浩然厅友又说:“孔孟援天下以道,后世闻而敬之,习而新之,此亦为新民。孔孟之新民与历代圣王之新民是一致的,区别在孔孟无位,圣王有位。后世贤君子授业教化一方,横渠推礼而新关中,二程子、朱子培养后生,亦是新民,新民之所为不尽相同,其內则一,以我之明德化被天下之民使其新之也。”东海答:言不可以若是其混也。无论新民亲民,都是外王事业,这是儒门共识,程朱阳明无异。程朱改亲民为新民,但没有改变新民的政治性质。《康诰》“作新民”就是让当时的殷商遗民去其污俗而振作自新。仅仅当老师,不足以言新民。孔孟程朱师表万世,文化万世官民,文明万古中华,这是历史功勋,不是即身的外王事业。外王事业具有即身性。故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兼济天下推行王道,非有相当的权位不可。
结语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人物需要伟大的学问。《大学》作为明德之学、良知之学,体大用大,作用无穷,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安身立命;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可谓体大用全,体全用大,不愧为伟大的学问,大人的学问,不愧为儒家文化、中道道德和中华文明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老子“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意谓言论有宗旨,行事有纲领。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中道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纲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纲、道德之纲、政治之纲、教育之纲。
《大学》是儒家正经,只有儒者才有望准确解读。《大学精义》这本小册子,是解读诸经解读本之一,自以为颇为精准到位。举贤不避亲,荐书不避己,特此自荐。
来源: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