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对学生一概而论是很危险的,应该因材施教。对甲很奏效的法子,用在乙身上就可能适得其反。有些学生是如此想讨老师欢心,以至于超常发挥,进而发现自己学得比其他人,甚至比老师都快。而另一些学生仅仅是适应学习环境、找到平衡,就已经
学生简史
理想教育何以成人
[美] 迈克尔·罗斯 著
孔祥瑞 译
雅理译丛
精装,201页,定价:58元
ISBN:978710808108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9月
目 录
前 言
导 言
第一章 典范教师,模范学生
第二章 儿童、学徒与学生:学会独立
第三章 现代学生的出现
第四章 大学里的学生:成长多艰
第五章 借他人之智,成己独立之思
注 释
索 引
在谈论学生时,我们期待的是以正直和同情心航行世界的人
* 文本系《学生简史》作者导言,标题为编者所拟,注释从略。
文丨迈克尔·罗斯
做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对学生一概而论是很危险的,应该因材施教。对甲很奏效的法子,用在乙身上就可能适得其反。有些学生是如此想讨老师欢心,以至于超常发挥,进而发现自己学得比其他人,甚至比老师都快。而另一些学生仅仅是适应学习环境、找到平衡,就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还有一些学生通过不断质疑老师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正是在与教师进行有批判、有争辩的对话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勤奋,思考也越来越深。还有的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他们乐于跟随同学和老师的步伐。做学生的方式有太多种了,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都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言以蔽之,学生,就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更自由的人。
Michael S. Roth, The Student: A Short History, 2023
这是一本覆盖长时段历史的小书,旨在探讨从公元前6世纪至今,几种在非常不同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基本学习模式。我会用非常粗的线条描绘早期历史。进入18世纪启蒙时代后,图景才逐渐精细。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自由”和“学生”这两个理念开始交织在一起。尽管所涉颇广,但我相信读者很容易发现,本书无意求全。比如,我没有探讨犹太传统和伊斯兰传统中的“学习”,尽管它们都在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后半部分聚焦美国大学生。这是一个常年被批评和抱怨的群体,最近,他们被贴上“爱审查”、“不自由”和“想往上爬想疯了”的标签。上一代人看不惯年轻人,指责他们没个学生样子,这种陈词滥调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中世纪的老修士抱怨正在训练的小修士行为放纵。在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剧《欢乐今宵》(Bye Bye Birdie)中,父母们唱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为什么他们不能像我们过去那般,样样都好?”本书描绘了理想学生形象的兴起,以及那些不可避免的对未能达到这一理想的人的抱怨。我们将会探讨一个人应当如何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培养目标感和主动性,也会关注学生们实际上是如何学习的。
我们首先探讨学生的三种基本类型:追随者、对话者和门徒。这三种类型截然不同,但在今日学校中都还能见到。让我们从孔子的学生开始。这是一群跟随大师学习的成年男子,对他们来说,学习首要是学如何与他人建立合乎伦理的、和谐的关系。然后我们将转向苏格拉底——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这位西方哲学之父通过提问教化听众,他从不提供听众可以直接履践的信条。他的学生是一群对话者,旨在过一种经过检视的生活。他们践行的这种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现代学习观念的核心——一条通向自由之路。最后,我们会探讨作为门徒的学生。耶稣的门徒经常称他为他们的导师(或拉比)。他的教导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以至于他们觉得自己如获新生。他们会说,自己无法想象比与耶稣同行还要自由的时刻。显然,今天你仍然可以在学校里找到门徒这样的角色。
这些古老教导的各个方面至今仍活在各级教育中。孔子最看重的东西——崇敬和尊重(reverence and respect),是今天学校里仍然推崇的品质。当然,这种推崇常伴随着批评,而这正是苏格拉底传统的主要内容。批评精神(或批判性思维)被很多大学教师奉为圭臬,它显然与孔子及其弟子的传统之间存在紧张关系。耶稣的门徒虽然在拒绝现状、抛弃旧我和重获新生时也会用到批评的元素,但他们身上的虔敬显然与苏格拉底式的反讽相距甚远。对耶稣的学生来说,模仿老师是关键,但融入信仰共同体也很重要,因为他们认为这与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密切相关。社区的接纳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仍然很重要,甚至有很多大学职位就是为增强社区的包容性而设。当然,与其他狂热的人同频共振,也是现代学生文化中极易引发批评的一个方面。亲爱的读者,阅读至此,您或许已经从这些千年前的典范学生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接下来我们继续向前,把视野放宽,探讨在前现代的欧洲,做一个“要学很多东西的人”是怎样的体验。这个人虽然还未成年,但已经需要增加对世界的了解,以便之后能在其中独立生存。在这一时期,学校寥寥无几,且彼此相距甚远,但学校里确实出现了某种“学习”——以自由为目的的学习。诚然,男孩和女孩的遭际还是不同,学徒制等正式教育制度中也有性别差异。中世纪时,多所大学相继建立,随着识字在文化和经济上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大,基础教育逐渐普及。然而,有些人完全被排除在教育之外,至少是那种旨在使人独立的教育之外。我们也将简要讨论奴隶这一特殊类型如何凸显了本书的核心关切:学生与自由的关系。支持奴隶制的人必然否认奴隶能够成为学生。
本书篇目和观点的中心都是18世纪末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摆脱自我强加的不成熟状态。这吹响了现代学生理念发展的号角:一个正在学习独立思考的人。当然,启蒙运动不仅仅关乎学生,它还是一个历史进程,一个许多社会努力把自己从对传统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转而通过理性思考减少苦难的进程。越来越广阔的人群感受到科学和技术的有用性,而他们需要教育。因此在18世纪,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熟悉“学生”这一概念。人们热烈地就教育理念展开辩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辩论逐渐与信仰和救赎脱钩,更多关注如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自由公民。到了19世纪,随着正规学校教育在西方世界的普及,关于教育理念的辩论愈发复杂。学校真的在帮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吗?还是仅仅灌输了新的社会规范?高等教育能够带来造福社会的科学进步,还是仅仅为工业化加速导致的不平等提供了自私的辩护?如果每个人都在学习相同的东西,那么独立思考从何谈起呢?本书这一部分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鼓舞人心的号召作结:通过更开放、更有创造力来实现更独立的生活。在他看来,自由不仅仅关乎智力层面,更与一种强烈反对传统束缚的生活态度紧密相连。
《学生简史》内外封实拍图
W. E. B. 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的生平为我们检视“学生”身份内涵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有力的视角。杜波依斯的教育经历极为多元,从马萨诸塞州西部的童年教育,到南方黑人学校的本科生涯,再到与同时代的顶尖思想家共同在美国及海外名校学习的经历。面对种族主义对他才华和志向的阻挠,杜波依斯在求学路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坚毅。作为学生,他致力于通过自我提升来实现自由。在他生活的时代,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大学文凭视作未来独立和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保障。
杜波依斯的案例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当女性和非裔美国人在一个正在经历迅速变革的国家里追求进步时,大学教育所发生的变革。我们观察到大学校园中各种学生“类型”的出现:从沉浸在兄弟会(fraternity)生活中的“男大学生”,到坚信独立思考等于彻底否定现状的“校园激进分子”。前者通常将自由理解为脱离学校权威,后者则在一种更爱默生式的反叛中追寻自由。此外,我们还会考察各种校园抗议运动,它们有时视大学为对抗社会不公的阵地,有时则将高等教育本身视为这些不公的体现。
在告别了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当下的学生概念。随着越战结束和学生激进主义的衰退,一些评论家对学生的关注点转向取得好成绩或超过别人表示惋惜。他们忧心年轻人不再关心意义和价值问题,而仅仅从工具主义的角度看待教育。比如,我该如何利用现有文凭进入更高的专业院校?我该如何为自己的求职加一份筹码?不过,对本科生声量最大的批评通常集中在就读于精英大学的少数人身上,批评他们屈服于政治正确。据说,学生们一边通过社会排斥手段来强行推行政治正确,另一边却逃避对自身(进步)信条的深刻质疑。冷战结束后,保守派知识分子的目光转向寻找校园内部的敌人——那些自以为正义,决心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世界的激进分子。最终,即使是自由派知识分子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也成了学生反对的“现状”。如今,学生们被视为审查主义者(censorious)或相对主义者、反自由派或激进派、被宠坏的雪花一代或社会正义的斗士。近年来,在那些本来就把政治正确视作妖魔的反对者们看来,政治正确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了“觉醒文化”或“取消文化”。人们愈发清晰地意识到,学生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老一辈人投射自身焦虑和恐惧的媒介。
数十年来,政治家和评论家都在关注学生群体到底会实践还是压抑言论自由。最近,一些州的立法机构直接介入,规定学校应该教哪些历史和文学课程。某些州更是通过了禁止教师讨论“批判性种族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的法案,这似乎意味着任何不把反黑人的种族主义视为美国历史常态之外的一个极端偏差的学术研究都将被禁止。有些法案还禁止“分裂性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可能让某些群体感到不安或内疚。此外还有一种担忧,认为任何对种族压迫残酷性的讨论都可能削弱学生未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全国范围内有近五百项法案试图限制关于奴隶制和歧视的教育内容。
尽管这些行动的动机来自近年来的反种族主义运动,但这些保护被认为脆弱的学生的努力并不限于关于非裔美国人的学术研究。2022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学区禁止了阿特·斯皮格尔曼(Art Spiegelman)的图画回忆录《鼠族》(Maus),因为此书涉及了大屠杀内容。同时,在某些州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力量,试图将任何涉及LGBTQ议题的书从学校图书馆中移除。在当前社会两极分化的背景下,社会上出现关于年轻人教育的紧张情绪并不令人意外——有时是因为我们担心他们可能受到伤害,有时则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的思想具有危险性。
《学生简史》目录页实拍图
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那些数字化思维的教育工作者试图通过专注于培养特定技能,来避开关于学生的两极化争论。人们在接受编程训练或者攻读法务、会计等专业文凭时,政治议题往往更容易被搁置一旁。有些教师已不再使用“学生”一词,而是更愿意称“学习者”。学习者的技能发展和微认证(micro-certificates)通常与在线教育相联系,在此之外,游戏化和认证(gamif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的应用则更加广泛。在在线课堂中,学习者可能会得到ProfBot的辅助。在传统大学的化学课上,学习者也可能因为完成有趣的安全培训游戏而获得数字徽章。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开始修改(甚至可能是撰写)期末论文。未来,机器学习还可能成为理解教育的一个基本模型,即把教育视为摄取和消化知识。这还不是当前最进步的教育理念。那些拥抱教育技术的老师们已经多次体会到了“愿望需谨慎”。那些精通技术的教师力主使用“学习者”这一概念,因为他们希望教室里充满积极主动的学生,而非被动接受指令的对象。这种对主动学习的强调让人联想到几个世纪以来与学生概念相伴的自由话语。然而,在当今的经济背景下,学生对由教师(或机器)颁发的特定技能证明的渴望,更多体现了对效率和对即学即用的可复制知识的追求。或许,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版的儒家式和谐:作为学习者的学生被引导着学习如何高效融入社会、如何适应环境以获得成功。文凭,或者现在更可能是徽章或证书,成了他们向雇主展示自己已经学会了融入之道的信号。
但即便是在我们这个数字化时代,一个作为正在学习如何获得自由的完整个体的学生理念仍然具有深远意义。今天的年轻人当然掌握了很多适应算法和机器世界的特定技能,但我们同样期望,他们能培养出一些使作为个体和作为社区的一分子的自己茁壮成长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旨在发展较早时代称为“美德”的品质,而且我们至今仍然期望邻居、同事和领导者拥有这些品质。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强调了这些美德对社区的重要性,他们的教诲鼓励追随者、对话者以及门徒与周围人和谐共进。中世纪的学徒也被期望不仅学会如何从事一个行当,还要学会如何以互惠互利的方式融入社区。如今,当我们谈论学生的品格和社区时,我们指向的是对终身学习者的需求,即那些对模糊性持开放态度,并能以正直和同情心在我们的世界中航行的人。我们当然需要精通技术的人,但我们同样需要那些曾是世界的学生,并培养了好奇心、判断力和创造力的公民。
每个人都有潜能,学生则是那些主动探索自身潜能并努力发展它们的人。世界上有许多人被剥夺了这种多维发展的机会。那些拥有机会却没能抓住它的人,那些故意忽视自己潜能、浪费实现自我潜能机会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停留在不成熟的状态。最坏的情况则是,他们在进行一种自我戕害。真正的学生会积极拥抱成长的多样可能。这种成长不同于接受教练的训练完成一项任务,也不同于在市场上获得物品或经历所带来的满足感。学生确实掌握某些特定技能,也会享受这些体验,但作为学生,他们更是在从事一些更根本的事情。他们是在通过认识自我、发展潜能(包括如何思考)来学习自由。这一过程总是与他人共同完成的,学生们在共同探索自我、共同发展潜能中成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支持这种成长的条件逐渐消失,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学校停课或转为远程授课。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并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通过互联网学习的问题。在此之前,我已经从事在线教学多年,深知在当前的众多平台上,人们可以学到很多领域的许多知识。远程教育的确有其优点。但与许多老师一样,我发现回到面对面的实体课堂(即便是戴着口罩)非常令人振奋。而且我并不孤单。我的学生们虽然向来擅长与亲友保持线上联系,但他们回到教室后也和我一样感觉充满活力。我和同事们都对很多学生在整理完东西准备离开教室时向我们表示感谢这件事很惊讶。这种情景每周都会发生!他们所感激的并非我们分享的具体知识,而是能够锻炼思维、拓展想象力的机会。虽然独自一人的学习和实践中也有顿悟的时刻(aha moments),但我们的学生仍然珍视共同学习,珍视与那些和自己一样正在发展自身潜能的人相伴同行。
《学生简史》内页实拍图
在这本书中,我们视学生为追随者和对话者、门徒和反叛者,以及孩子和正在成为独立的成年人的青年。尽管承认自己的无知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好的起点,但并不存在一条适合所有人的学习路径。“学生”的概念与“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的理念一同出现。即便你不再是初学者或新手,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一过程也是没有终点的。你不会抵达某个终极真理,因为每当似乎走到了一条探索之路的尽头时,如果幸运的话,你就会意识到自己正踏上新的征程。一旦我们逐渐认识到,所有人都有多样潜能,这些潜能不应在探索之前被预先限定,以及每个人都有获得自由的潜力,我们就越发理解学生的意义——一种正在探索如何与世界互动、吸收世界的教训并创造性地做出回应的状态。
我真不明白,怎么会有人想从这个状态中毕业呢?
*点击上图即可跳转购买
寒门子弟上大学
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美]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著
田雷 孙竞超 译
雅理译丛
精装,348页,62元
ISBN:978710807139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8月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美]安德鲁 · 阿伯特 著
王桐 陈嘉涛 等 译
解斯羽 校
“三联精选”丛书
平装,268页,49元
ISBN:97871080748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月
安德鲁 · 阿伯特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涯投入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当中,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正展现了其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留学的孩子
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
马颖毅 著
展宁 等译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留美热”,这一浪潮至今仍未消退,美国仍然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然而,与公费出国的上一代留学生不同,新一代中国留学生不再是极少数的文化和学术精英,他们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产阶层家庭,能够自掏腰包去美国读本科,既怀揣着通过国际化教育在全球舞台大展宏图的野心,却也因中美两国在教育体制、文化观念和社会规范上的差异而深感焦虑。
为了深入探究中国留学生“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原因,马颖毅教授历时7年,深入美国50多所高校和中国的9所高中,通过507名留学生的调研样本和108位亲历者的讲述,以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材料勾勒出新一代留美中国本科生群体的多元面貌,呈现了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轨迹、留美时的收获和困惑以及毕业后的打算,还原了90后、00后一代成长的独特体验。
娇惯的心灵
“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 [美]乔纳森·海特 著
田雷 苏心 译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简·奥斯丁的教导
细读六部小说,获得自我成长
[英] 威廉·德雷谢维奇 著
刘倩 译
“三联精选”丛书
平装,267页,32元
这是一本难于归类的书,它有着回忆录似的个人体验与感想,却以导读的方式诠释奥斯丁小说中的人生和思想方式带给读者的启迪或教益;它是奥斯丁作品与当代美国青年人生探索深度交融的文化个例。
当年在彷徨中重返校园的年轻人,如今成了针砭美国主流社会的风云人物,阅读奥斯丁的小说是这场蜕变的起点。与作者的畅销书《优秀的绵羊》直接抨击美国精英教育不同,在《简·奥斯丁的教导》中,作者现身说法,以幽默、坦率并略带反讽的笔调,叙述他如何从一个酷爱乔伊斯、康拉德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傲慢青年,在“遇到”奥斯丁之后,将目光重新投向外界和世人,让自己的生活“开始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量感”。
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 著
徐汝舟 译
“三联精选”丛书
平装,151页,32元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这些富有创见而深刻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参考价值。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