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多少岁退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01:04 1

摘要: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人们管退休叫“致仕”,也有“致事”“致政”“休致”等说法,意思是把手里头的事务权力交出来,年老不再使用。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人们管退休叫“致仕”,也有“致事”“致政”“休致”等说法,意思是把手里头的事务权力交出来,年老不再使用。

在汉代,官员申请退休需要上书“乞骸骨”三个字,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一般到了退休年纪,官员就会主动提出退休。那么古人的退休年纪是几岁?

1

70岁退休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礼记》记载,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事”。七十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古时候人均寿命不长,七十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等于终身制了。

2

60岁退休

一直要等到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公务员70岁退休的人事制度才做出调整: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军官还可以提前退休,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官级越小退得越早,最早的退休年龄可到45岁。这是考虑到,中低级军官需要耗费更多体力、精力,岁数太大,年老体衰,扛不动刀枪,战场上就要吃亏。

明代弘治年间,明孝宗朱樘又出新规,“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意思是,只要官员主动提出退休,皇上一般情况下都会恩准。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相当于内退。

3

延迟退休之争

古代虽有关于退休的制度,但制度归制度,许多时候,各朝皇帝们都颇有弹性,并不怎么按制度办事,官员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样强制延迟。延迟退休的争论随即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失败案例

刘寔

西晋时期的大臣,在晋惠帝时已经退休回乡,但到了惠帝弟弟晋怀帝上位后,他又被重新起用,被授予“太尉”一职。要知道,当时刘寔已是87岁高龄,家里人都反对,他只好以“老病”为由请辞,但皇帝坚持要他当,刘寔最终也只得无奈再次出山,一直到90岁离世。

郭守敬

元代颇有名望的学者,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年纪,但申请报告迟迟批不下来,一直到86岁去世都没能如愿退休。原本熬到了法定退休年龄70岁的郭守敬,准备在退休后,花大把的时间读书写作,就赶紧打了退休申请报告,结果朝廷不准,命他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一直到去世都没能退休。

成功案例

蒋冕

一位既有学识又有威望的明朝重臣,一点也不贪恋官位,还不到退休年龄就坚决辞职,回乡隐居。后来,皇帝几次下诏让蒋冕回朝续任,不过他都坚决回绝。

辽朝末年高官,退休后当时夫人祝贺他说:“我嫁给你50年了,青丝已经变成白发,儿孙绕膝,家事也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老家的田地、菜园都快荒芜了。现在,你被批准退休,正好携手东归,渔阳山水。”马大人觉得夫人的话很有道理,高高兴兴回老家弄园子去了。

4

退休金问题

退休是一种福利,为何要对其纠结,很多时候还希望推迟退休?关键是退休背后的权力与俸禄问题。在古代中国,包括低级官员在内的普通公务员退休后是没有“退休金”可领的,只有部分高级官员和特殊人员才能领取部分退休工资,全俸则很少见。

完善的退休制度在唐朝形成,退休待遇也得到提高,但也有级别规定,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才能领到原薪水的一半。

“诗圣”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下后便无退休金,起初靠严武等一班朋友照顾,在成都还盖了“草堂”。严武死后生活便艰难了,举家迁到夔州,在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打上了一份工,当了东屯公田(相当于今国营农场)的督耕,这才解决了一家生计问题。

明朝的退休待遇或许是历朝中最差的。明初曾规定退休官员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除特殊情况下,退休官员均无薪水,仅可免徭役。

清朝虽然有所提高,六十岁退休官员大体可领一半的退休薪水,但有满汉亲疏之别,退休待遇差别很大,有的“食全俸”,有的“食半俸”,有的“不食俸”,最不公平。

◎本文来源:“杭州发布”“博物馆看展览”,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大道知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