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小特产” 到 “百亿产业”:地理标志产品的跨越之路丨特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0:43 1

摘要: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达2544个,这些产品创造的直接产值已超过9600亿元,土特产所蕴含的巨大商业潜力正逐步被挖掘。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地理标志产品正逐步展现出推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大能量,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着力点。

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达2544个,这些产品创造的直接产值已超过9600亿元,土特产所蕴含的巨大商业潜力正逐步被挖掘。

如今,地方特色产品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还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奇体验的需求。

但不可忽视的是,大量乡村土特产仍处于“小散弱”的发展阶段,如何通过系统化培育,推动土特产实现从“小特产”到“百亿特色产业”的跨越,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从地标产品发展为百亿产业,绝不是简单的产业规模扩张,而是产业逻辑的深度重塑,这需要:

在保护地理标志稀缺性的同时,释放规模效应在坚守传统基因的基础上,嫁接现代产业思维

通过“政府顶层设计-链主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的三维立体发展模型,实现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生态的价值升维。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三位一体”产业生态

顶层设计是推动小特产发展为百亿产业的基础框架,其中构建政府端、企业端、生产端协同的“三位一体”产业生态至关重要。

(一)政府端:中长期规划与“一品一链”培育机制

需要制定特色产业的中长期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绘制蓝图。

以柞水木耳的培育为例,围绕柞水木耳这一特色产品,柞水县建立从菌种培育、种植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柞水木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一品一链”培育机制的核心在于聚焦。它要求政府在众多乡村土特产中,筛选出最具潜力、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为其量身定制全产业链发展规划,确保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政府的规划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立足长远。中长期规划意味着要考虑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才能让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乡村经济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端:培育链主企业,打造产业联合体

链主企业是产业的“火车头”,牵引上下游协同共进。龙头企业以资本与技术为引擎,为合作社与农户提供支撑。链主企业通过与合作社和农户的紧密合作,能够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与品质可控,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延伸阅读:《公用品牌建设的「民企新势力」崛起,揭秘参与全攻略丨特稿》)

(三)生产端:引导农户参与,链接产业链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只有让农户真正融入产业,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府和企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将更多的人链接到产业链上,让农户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式,提升农户的生产技能与市场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机制,让农户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建立以品牌为核心的旗帜

(一)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全域农产品品牌的旗帜

区域公用品牌能够整合区域内各类农产品资源,形成品牌合力,提升整体市场影响力。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土特产”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文化IP塑造:深挖产品背后的生态价值、非遗技艺、农耕文化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地理标志产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生态价值、非遗技艺与农耕文化,这些文化元素是品牌独特的魅力所在。将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中,让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

(三)场景化营销: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产品消费,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场景化营销通过打造沉浸式的消费场景,让消费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产品魅力,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品牌忠诚度。

(延伸阅读:《揭秘!让土特产身价翻10倍的“场景营销”丨特稿》)

农业工业化的延伸

(一)纵向延伸:从生产端到价值链顶端

农业工业化的纵向延伸是提升地理标志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所在。通过深加工技术,将地理标志产品转化为标准化食品、饮品、功能性产品等,不仅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周期,还能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市场空间。

以茶叶产业为例,传统的茶叶销售较为有限。而借助深加工技术,将茶叶提取物制成茶饮料、茶保健品等产品,不仅延长了茶叶的保质期,还能将茶叶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不过,在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原有风味是一个重要问题。或许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提出的“第一属性法则”可以找到答案。

第一属性法则:保留与展现产品原始风味。以最原始的风味征服消费者。

就像橙子,它的第一属性是鲜食,最大程度感受其酸甜多汁的口感;大米的第一属性是蒸米饭,展现大米的软糯香甜;牛羊肉的第一属性就是清炖和涮火锅,品味肉香和新鲜。

在地理标志产品向特色产业集群转型的过程中,第一属性法则至关重要。产品的第一属性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

以内江黑猪为例,它的第一属性是“嫩香糯”的风味特点,这一特性使其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在食品化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始终围绕产品的第一属性展开。除了传统的生鲜猪肉销售外,还可以开发回锅肉、卤味等特色产品,将“嫩香糯”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有保留和展现产品的原始风味,才能让消费者在品尝产品时感受到其独特魅力,从而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要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确保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风味。同时,借助品牌营销与文化传播,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第一属性,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二)横向耦合:构建产业共生网络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一品类的扩张,而应通过横向耦合,构建产业共生网络。产业集群中的相关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以中药材产业为例,除了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与销售外,还可以衍生出生物制药、健康食品、文化旅游等关联业态。这种横向耦合的产业集群模式,能够分摊基础设施成本,形成技术、人才、资金的协同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三)核心路径:推动道地美食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

单县羊肉汤、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兰州拉面、开封灌汤包、潼关肉夹馍、河南酸辣粉......全国各地小吃星罗棋布,小吃何以壮大为美食?美食又如何做成产业?

道地美食与农业产业协同提升是县域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元一智库提出的“县域百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以构建全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圈”为出发点发展美食产业。即没有特色农业产业支撑的地方美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道地美食一头连着田头,一头连着餐桌,是联农带农的有效抓手,也是市场对农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农业高质量提升方面,道地美食一定是与某个地域紧紧相连的,是因为有了特色农产品,加之以好的制作工艺,才能谈道地美食,道地食材是道地美食的第一道保障。

在道地美食提档升级方面,通过道地美食品牌化运营,整个产业链嵌入多个工作岗位,帮扶更多掌握技术的村民走向全国各地、开店谋生,能有效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为当地的居民提供稳固、可靠的创收途径,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地理标志产品向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府顶层设计-链主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的立体发展模型;树立品牌核心地位,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文化IP;推动农业工业化,实现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并坚守“第一属性法则”保留产品原始风味,我们能够为乡村振兴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破局之路,推动小特产成长为支撑乡村经济发展的百亿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美好愿景。

来源:农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