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唐军绝地翻盘在即!谁用一道密令葬送唐朝盛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01:53 2

摘要:提起安史之乱,我们都知道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您知道吗?758年到759年那场邺城之战,唐军本来能彻底灭了安庆绪叛军,结果因为唐肃宗的骚操作和宦官瞎指挥,硬生生把到手的胜利打成了败仗。这场战役有多离谱?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提起安史之乱,我们都知道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您知道吗?758年到759年那场邺城之战,唐军本来能彻底灭了安庆绪叛军,结果因为唐肃宗的骚操作和宦官瞎指挥,硬生生把到手的胜利打成了败仗。这场战役有多离谱?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757年,唐军干了两件大事:9月收复长安,10月收复洛阳。消息传回长安,老百姓敲锣打鼓,连宫里的太上皇唐玄宗都激动得直抹眼泪——毕竟这是丢了快两年的“首都”啊!

按理说,这时候就该乘胜追击,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彻底灭了。可唐肃宗李亨偏不!他带着20万大军在长安、洛阳晃悠,就是不往安庆绪的老窝邺城(今河南安阳)发兵。

您要问为啥?官方说法是“要接太上皇回长安尽孝”。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理由站不住脚。

要知道,一年前马嵬驿之变,肃宗可是联合陈玄礼杀了杨国忠,逼得杨贵妃自缢,才从玄宗手里抢过皇位的。后来玄宗被接到灵武,肃宗表面尊他为“太上皇”,实际上把他软禁起来,连见大臣都不让。现在突然说要接玄宗回长安,怎么看都像“请君入瓮”——毕竟玄宗在巴蜀还有自己的旧部和财权,万一他缓过劲儿来,肃宗的皇位可就坐不稳了。

更扎心的是,肃宗兜里没钱!收复两京全靠回纥兵帮忙,可回纥人也不是活菩萨,攻下洛阳后直接冲进城里劫掠,连老百姓的锅碗瓢盆都抢。长安、洛阳表面是“光复”了,实际上跟“空城”没啥两样。北方的战火把农田烧了,南方的漕运又运不来多少粮食,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拿什么打仗?

所以肃宗表面上是“等时机”,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攒家底”——先把节度使们稳住,让他们自己养兵(用当地赋税),等钱攒够了再动手。可这一等,就等出大问题了。

758年9月,肃宗终于决定出兵邺城。他调了九大节度使,带着20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上——这阵容够豪华吧?郭子仪的朔方军、李光弼的河东军,都是唐朝最能打的“王牌军”。

但您猜怎么着?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肃宗居然派了个宦官当“总指挥”!这宦官叫鱼朝恩,原本是宫里的“小黄门”(就是打扫卫生的),安史之乱时跟着玄宗逃过难,因为会拍马屁得了肃宗信任。

要说鱼朝恩,那真是“古代军事界的一股泥石流”:他从没摸过兵器,连兵书都没读过,唯一的本事就是“察言观色”。可肃宗偏觉得,“宦官是自己人,不会造反”,比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靠谱。

这操作放现在,相当于让公司前台小妹去指挥几十个部门的项目经理,能不出乱子吗?

唐军一到邺城,刚开始打得还挺顺。大将李嗣业带着弓弩手伏击叛军骑兵,把安庆绪的7万援军打得落花流水;接着又在愁思冈追着叛军砍,一口气灭了3万多人。安庆绪缩在邺城里不敢出来,眼看就要被围死。

这时候,李光弼提出个关键建议:“史思明有13万大军来救邺城,咱们得先打魏州(史思明的老窝),断了他的后路,再回头攻邺城。”

您猜鱼朝恩咋说?他说:“史思明早有准备,咱们打不过!要是一攻城不下,安庆绪跑了,咱们可就白忙活了!”

这话乍一听挺“谨慎”,实则全是私心——鱼朝恩懂个屁军事,要是真攻史思明,打输了得背锅;可要是围死安庆绪,灭了叛军“主心骨”,他能直接向肃宗交差。至于邺城的粮草够不够、唐军能不能长期围困,他根本不管。

结果呢?安庆绪在城里死守,唐军挖漳河灌城,结果叛军挖地道把水排了出去;史思明则在城外“游击战”,派小股部队骚扰唐军,唐军一追他就跑,一停他就回来砍。

更要命的是,20万大军没统帅!各节度使谁也不听谁的,鱼朝恩只会躲在后方“监工”,出了问题就写奏折告黑状。将领们怕担责任,个个“出工不出力”——反正打输了是鱼朝恩背锅,打赢了自己也没功劳。

史书记载当时的唐军:“军无统帅,诸将自图全,人无斗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军队没主心骨,将领们只想着保自己的兵,士兵们也没了打胜仗的心气儿。

到了759年3月,史思明彻底忍不住了。他先断了唐军的粮道,唐军饿得前胸贴后背;接着带着5万骑兵冲过来,唐军前锋(李光弼的河东军)虽然拼命抵挡,但毕竟兵力不够,渐渐扛不住了。

这时候,各节度使终于“团结”了一回——再不打就全完了!可他们刚摆开阵势,史思明的骑兵就冲了过来,唐军瞬间乱成一锅粥。更要命的是,安庆绪听说史思明来了,居然开城门冲出来“夹击”唐军!

这一仗,唐军彻底崩盘:郭子仪的朔方军最惨,“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仗十万,全扔了”;其他节度使的部队也散得差不多,只能灰溜溜跑回洛阳。

战后,鱼朝恩把锅全甩给郭子仪:“都是他指挥不力!”肃宗二话不说,直接把郭子仪撤职,让他回长安养老。而真正的责任人鱼朝恩,反而因为“监军有功”,继续受重用。

最让人惋惜的是李嗣业——这位在香积寺大战中“执长刀砍得叛军人仰马翻”的猛将,这次围邺城时身先士卒,结果被叛军射中身亡。他一死,唐军再没了能打硬仗的将领,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邺城之战的失败,表面看是“一场大风”(史书记载说有沙尘暴影响)导致的,实则是唐肃宗的“骚操作”和宦官乱政瞎指挥的必然结果。

肃宗为了权力,既不趁胜追击,又不设统帅,把20万大军交给宦官指挥;鱼朝恩不懂军事,只会甩锅;将领们各怀鬼胎,谁也不肯拼命——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更讽刺的是,这场败仗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延长。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己当了叛军领袖,又折腾了好几年;唐朝的藩镇割据也因为这场败仗彻底坐大——各节度使见唐军这么菜,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

我们知道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但是我们还是不妨想想:要是肃宗当初听了李光弼的建议,早点设统帅,或者不派宦官瞎指挥,安史之乱是不是能提前结束?开元盛世是不是能多延续几年?

可惜了,历史没给唐朝这个机会。邺城之战的失败,成了压垮盛唐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之后,唐朝再也没能真正统一,直到灭亡。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