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撤侨时,为何武装分子从头到尾不敢阻拦?看看警示牌写的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8:24 5

摘要: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中国人都拥有十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近些年中国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增强。中国公民在海外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同样能很快得到来自中国大使馆的帮助。对于当今世界来讲,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只是相对的和平而已,有

海风与归途:三次撤侨里的中国人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中国人都拥有十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近些年中国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增强。中国公民在海外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同样能很快得到来自中国大使馆的帮助。对于当今世界来讲,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只是相对的和平而已,有部分国家时而会爆发冲突和内战。

你可能想不到,人生里有时候最稳的一次奔跑,是在炸响声里完成的。有人攥着一本护照,汗把封皮都打湿了。还有人说,他看见码头边那块写着中文的牌子时,心忽然就稳了下来。

世界并不总是安静的。一个地方乱起来,消息像风一样四处窜,街头店铺早早拉下卷帘,外面吆喝声还没落,手机上就跳出各国让同胞“尽快撤离”的提醒。说句心里话,这样的时刻,谁都想快一点回家;而这几年,我们的速度,的确越来越像一句不需要解释的承诺。

先说南太那次。所罗门群岛,平常是晒太阳、吃海鲜的地儿,海水蓝得像小孩儿画里的颜料。偏偏有一阵子,街面上开始混乱,人群攒动,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拐角会不会有飞来的石头。阿梁在那边干装修,工地的老板拍着他肩膀,说:“你们大使馆来消息了,走吧,趁天还亮。”他背起一个旧行李袋,才发现自己护照叠在工具箱底下,边角蹭得有点白。他和另外几个同乡先被集中到一处安全点,门口戴着红袖标的人一遍遍核对名单。一辆小巴车慢慢靠过来,车里安静得出奇,只能听到呼吸声和谁胃在打咕噜。路过市场时,有当地人朝车里挥手,阿梁有点鼻酸——平日里他们互相帮忙,谁家屋顶漏了,谁家的孩子发烧,都是街坊会过来出一把力。临上船那一刻,天色发灰,工作人员在港口拉出一条线,拿出手持喇叭用英语和当地话反复强调通行安排。后来有人说,那趟接人用了飞机和船,三百多个人,几乎没落下。阿梁坐上座位,系上安全带,耳朵发闷,飞机抬头的刹那,他把额头贴着玻璃看海,像看一段被按了暂停键的生活。

这样的事儿,搁十几年前可能要反复打听路、求朋友带路,走一步看一步。如今的节奏不一样了。很多国家在同一时间都提醒本国公民撤离,谁都着急,自家的先顾上,这是常情。可我们这边的部署,往往快得让人心里一松——船和飞机不是站在远处喊话,是一步步把路铺到脚边。莫名其妙冒出来的枪口这几年也见得多了,但更多时候,对方看见那面旗、那一行汉字,心里就有数,往后退开。

再往前回到2011年的北非。那会儿利比亚的天,常常一半晴、一半灰。老苏是在那边焊管道的,工地上烤得人背上直冒汗。形势一变,他才发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路名记不住,记得最清楚的是自己住处到某家中餐馆的距离。那几天夜里,他睡在门背后,鞋也不脱。终于接到通知:“集合,走!”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是一条线索、一个方向。去港口的车队从工地开出去,有人抱着焊帽,有人把整个家塞进一个登机包里,司机用生硬的中文喊:“别掉队!”

港口像一个世界缩影,人挤人,语言乱成一团。你若站得高一点,就能看见海上忽然多了很多影子——包租的客轮、往返的商船、还有护卫舰。有人后来把这场动员称作“百余架航班配合,多路并进”,这很像工程人员的说法:参数摆在那,效率就出来了。老苏在甲板边用裤子把手擦干净,轮船启动的一刻,他听见身边人笑了下,又忍住了。中间换乘的那次,天已经黑了,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信号卡得让人心急,传来一句“听到你声音就行”,他才坐在地上,脚底发麻。十二天,三万多个名字从名单上划掉,换成“到达”。等到护卫舰收起缆绳准备掉头,有人发现,远处其他国家的船这才亮起了舷灯——这不是攀比,只是个切身的感受:有时候,快一步就是差别。

我忍不住想插句嘴:没有人天生心比较大,能在这种时候谈理想。人都是捂着胸口的那阵儿,才知道什么叫“靠得住”。

还有一次,发生在红海口。2015年的春天,也门一夜之间乱得让人没缓过神来。小陈在当地餐馆做厨师,锅还没洗就被邻居敲门催着收拾东西。城里某处传来爆炸的闷响,窗户抖了一下。你站在这样的街头,能感到空气都紧张。电话那头说:“按指引走,到了指定点会有人接。”他带着护照和几包干面,走到海边,远处的天空像被烟熏过,灰白层层叠叠。港口边竖起一块板子,字写得很大,离老远就能看清,是中文,旁边有英语和阿拉伯语版本,说的是这里是集中撤离的区域,请别靠近。别小看一块牌子,配上甲板上整齐站立的身影和旗帜,那就是规则。有人想靠前,被擋住了。谁也没开口吵,步子收了回来。

那次去执行任务的,有潍坊舰、临沂舰,还有兄弟舰船,近海风很硬,他们就在风里一趟趟往返。海军的士兵在码头两侧站成两列,眼神一直在晃动的阴影之间来回扫,有人双手发抖,枪口却十分稳。上船的流程简单,核对、登记、安置。小陈坐在舱内,喝了一口矿泉水,水味儿没什么特别,却是他那几天最踏实的一口。甲板上有孩子一直不哭,眼睛很亮;一位老人嘴里一直念佛,念到后来睡着了。耳边不远处偶尔传来快速的脚步,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问。

很多时候,真正见高下的,是默默的细节。比如有姑娘晕船,军医把她带到一处安静角落,递了糖盐水;比如有个也门妈妈抱着孩子上来,孩子困得张着嘴打哈欠,工作人员用蹩脚的英语说“别怕”,再用手比划“跟我们一起”。这次,不止是把自己的同胞送出来,还给了两百多位他国公民一个位置——你说出于什么?出于那口气吧,出于人在难处的一点公道。最后统计下来,五百多名国人,一个不少。岸上临走前,守在牌子旁的士兵把那块板往里退了一步,眼睛里带着风沙,像是同这座城和这段纷乱告了个别。

有人问,这些事情是不是因为“我们硬”所以万事顺。话不能这么说死。世界很复杂,很多时候靠耐心、沟通和对风险的判断。可是不得不讲:当你的国力撑起运输线、通信网和那条看不见的保护带,当对方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和毫不含糊的执行,他们会做出最省事的选择——让开。最硬的话,不必多说。

当然,撤侨不是电影,不会人人都有特写。更多人,是在角落里的小人物:端着塑料饭盒的厨师、背着工具包的焊工、在商场卖鞋的姑娘、临时帮忙翻译的留学生……他们把生活铺在遥远的地方,风突然刮起来,又被一艘船、一架机,成批地接回了岸。我们这些年总说“越来越好”,它有时候不是体现在口号里,而是体现在你在码头看到的那条隔离带、那张写着你名字的登记表、那句“跟队不掉队”的反复叮嘱。

我还记得一个细枝末节。某次机舱里空调有点冷,乘务员把藏在箱底的薄毛毯都翻出来,有人拿到还要往旁边塞,说“给孩子先盖”。你若见过那样的小善,便会明白,这些归途,不只是硬核的航线和调度表,也是活生生的人在彼此撑着。

故事到这儿不必讲完,因为它压根儿没完。这个世界还是会有风浪,哪怕我们都希望再也用不上这样的大规模撤离。可你知道,只要需要,那些船会再次把灯开到最亮,那些航班会在凌晨里落下轮子,那块写着中文的牌子,会在风里稳稳地立住。我们常说“出门在外,有国可依”,说得轻巧,真正的分量,是在一次次归来的脚步里踩出来的。

那么下一次呢?但愿永远不会发生。可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们是不是还会像这些年一样,看到那一行熟悉的字,心里的石头,就落了地。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