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经历三个阶段,远离它,这四件事不能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2:0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10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三个月前,一位年轻男性因为持续低烧、盗汗和全身乏力,到医院做了常规检查。化验结果显示:HIV抗体阳性,确诊为HIV感染者

他很疑惑,自己没有吸毒史,也没有输血史,只是在一次聚会后与陌生人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就那么一次,没想到就感染了。”他说。

医生解释,目前尚处于感染初期,只要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毒可以被有效控制,感染者可以长期健康生存。但他仍心有余悸:“如果早点了解这病的传播方式,也许就不会犯错。”

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年轻人被确诊为HIV感染者。据《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数据,我国新增感染者中,15至29岁青年占比超40%,而性传播仍是主要途径。

很多人误以为艾滋病是“绝症”,其实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病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生活质量可以接近正常人。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病毒会逐渐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但不会立刻发病。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急性期(感染后2~6周)
病毒在体内迅速复制,部分人会出现发热、咽痛、皮疹、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此时血液中病毒载量非常高,传染性最强,但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视。

第二阶段:潜伏期(可持续8~10年)
病毒与免疫系统进入“拉锯战”状态,大多数感染者没有明显不适。但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会不断下降,逐渐削弱免疫力。

第三阶段:发病期(艾滋病期)
当CD4+T细胞降至200个/μL以下,患者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便进入艾滋病阶段。此时出现严重感染、肿瘤、体重骤减、持续发热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越晚发现,病情越危险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咳嗽飞沫、厕所接触等不会传播

但以下四种行为,是当前最常见的感染渠道

1. 无保护的性行为

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我国约90%的HIV感染者源于性传播,其中包括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尤其是在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下,感染风险显著增高。

研究显示,一次无保护性行为的感染概率为0.1%~1%,若伴有性传播疾病,风险更高。

2. 共用注射器或吸毒工具

静脉注射毒品者常因共用针具而造成血液直接传播。病毒通过针头进入血液,感染风险极高。

虽然近年来吸毒人群中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在部分地区仍是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

3. 非正规场所纹身、穿耳、打针

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进行穿刺操作,如纹身、穿耳、扎针灸等,也可能导致HIV传播。若器械上残留病毒,即使伤口很小也可能感染

选择卫生条件合格的正规机构,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4. 拒绝检测,延误诊断

很多人害怕歧视、不敢检测,结果错过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事实上,HIV感染初期几乎无症状,仅靠感觉无法判断。

国家已设立了大量免费自愿咨询检测(VCT)点,全程匿名、安全、保密,建议有过高风险行为者及时检测。

虽然HIV尚无法完全治愈,但现代医学已能通过抗病毒治疗(ART)将病毒控制到极低水平。

国家明确规定,所有确诊者可免费获得抗病毒药物。只要严格服药,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不具传染性(U=U)

但治疗是终身的,每天按时服药、定期随访非常重要。若中断治疗,病毒会迅速反弹,甚至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

如今,很多感染者在规范治疗后,生活、工作、婚姻都与常人无异。关键是:不讳疾忌医,尽早接受治疗。

要预防HIV感染,比“远离患者”更重要的是“远离高风险行为”。以下四个细节,每个人都应牢记:

1. 拒绝高风险性行为

无论异性还是同性关系,固定伴侣、忠诚婚姻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避免多性伴行为,可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 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是目前预防性传播最有效的屏障工具。全程使用、正确使用,才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国家也在公共场所推广避孕套使用和性健康教育,公众应主动了解、科学防护。

3. 高风险人群可使用预防性用药(PrEP)

对于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已在我国批准上市。每日服药可降低感染风险超90%。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或擅自服用。

4. 定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建议有过高风险行为者每6个月检测一次HIV。检测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伴侣和家庭的保护。

艾滋病不是“绝症”,更不是“污名”。它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疗的慢性传染病

最可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对它的漠视与误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科学预防;只有理性面对,才能有效控制。

别等到失去健康才去后悔。远离高风险行为、坚持科学防护、主动检测治疗,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艾滋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HIV感染暴露前预防(PrEP)技术指南(试行)》

来源:中医科普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