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消费者曾遇到这样的烦心事: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很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了还要做数学题,经过计算后才知道是否过期;在网络上购买食品,常常像“抽盲盒”,生产日期看不到,等收到货才能见分晓……
不少消费者曾遇到这样的烦心事: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很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了还要做数学题,经过计算后才知道是否过期;在网络上购买食品,常常像“抽盲盒”,生产日期看不到,等收到货才能见分晓……
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就像一张“身份证”,它不仅传递出产品的名称、成分、生产日期等信息,同时也是消费者捍卫知情权、规避消费陷阱的重要依据。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出台《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将于2027年3月16日起实施,同时废止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和原卫生部《保健食品标识规定》。新规以“信息零距离、消费无盲区”为目标,致力于解决食品日期“找不到”“看不清”“不易算”问题,整体提升食品标签标注要求,明确食品标识不得标注内容,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强化网络食品销售标示要求,合理配置违法行为法律责任。
关于食品标签,你了解多少?新规的出台将带来哪些新变化?消费者如何才能读懂食品标签的重要信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走访——喜欢玩“捉迷藏”的生产日期
食品外包装上的标签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一个重要依据。相关信息标注得清晰、准确,消费者购买、食用时才能心里有底。然而,现实中不少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注很随意,标注的位置、大小和样式五花八门,这让消费者找日期成了一件“费神”的事。
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内多家大型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在一家大型超市的货架上,一款膨化食品的包装上写着“生产日期:见包装上标示”,但翻看几遍后都找不到踪迹。在超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才找到在商品包装靠近左上边缘的位置用很小的字印着一行数字,由于反光还得找准角度才看得清楚。在另一款果冻的包装袋上,生产日期和包装采用同色系,喷墨标注的生产日期数字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很难辨认。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确实有几款商品标签印得很浅,平时也有顾客反映看不清日期。“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有的是油墨喷码,时间一长或用酒精等就可能被抹掉。”该工作人员说。
一些商品的生产日期与外包装图案交叠在一起,很难辨认。
73岁的市民张老先生对食品标签问题深有感受。对他来说,去超市购物必须带的不是购物袋,而是老花镜。“很多食品标签上的字太小了,对我们老年人很不友好。”张大爷告诉记者,配料表他不会仔细看,就想看看是什么时间生产的、保质期多久。有好几次,他都因为看不清标签上的字迹向超市工作人员或其他顾客求助,“而且不是大包装的商品标识文字就大,有些商品虽然体积大,但标识文字可能比小包装商品还要小”。
记者走访时还注意到,一些超市打折促销时,捆绑销售的多联包商品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产品信息常被促销胶带覆盖,消费者需拆解包装才能获取完整信息。有的甚至将每两件商品“背靠背”捆扎在一起,食品标签信息完全被挡住。
一些捆绑销售食品的生产日期被胶条覆盖。
除了食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有诸多问题外,配料表信息也备受消费者诟病。陈女士是一位三胎妈妈,给孩子们买食品时她最注重的是安全健康问题,所以她每次都反复看配料表,配料越简单越放心,但她发现很多标明“零添加”的食品实际并非如此。在一家超市里,陈女士向记者展示某款山楂制品,袋身醒目位置标注着大大的“零添加”,但配料表上却用很小的字体写着“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添加剂。“食品配料表是消费者了解食品成分的重要途径,真实、清晰、规范标注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商品并不是这样。”陈女士说。
《标识办法》实施后,“零添加”将不得乱用。
各方声音——食品标签虽小,承载健康期待
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的要求,《标识办法》将于2027年3月16日起正式实施,距今有近两年的过渡期。对于即将迎来的食品标签“大变脸”,我市监管部门已在计划相关措施和行动,而消费者也对各自的关注点充满期待。
“食品标签是食品的‘身份证’,上面记录了食品的生产来源、成分、营养、有效期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消费者选择安全、合适的食品至关重要。”桂林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标签上如果没有明确标示使用期限,消费者就有可能食用已经变质的食品;如果成分表不清晰,对某些物质过敏的消费者就可能面临健康风险。因此,一张详细且准确的食品标签犹如给食品安全穿上一套坚固的“铠甲”,保护消费者远离潜在的食品安全威胁。
记者从桂林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化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于《标识办法》的出台,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近两年的过渡期内,我市将通过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检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标识行为,严厉打击故意标注不清、虚假标注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的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将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宣传《标识办法》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督促企业重视食品标识的规范管理,及时对包装设计和标签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符合新规要求。同时,要让消费者更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多方共同营造安全、放心、和谐的食品消费环境。
《标识办法》实施后,食品标签不得标注“特供”“专供”“内供”等字样。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标签的清晰性只是基本要求,信息的真实性才是关键。记者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坦言:“不管规定如何变,我们就希望商家能够以诚信为本,少一些陷阱、多一些坦诚。让标签回归本真,让消费者看得明白、吃得放心。”
包装上的字太小,配料表密密麻麻看不清,这是许多老年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的共同困扰。而《标识办法》对数字标签二维码也做了要求。市民张老先生表示:“如果用手机扫一扫,成分、配料、生产日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老年人买东西就更放心了。”他对《标识办法》中提到的“数字标签”表示期待。
专家支招——食品标签,应该这样看
关于食品标签,作为消费者的你了解多少?透过食品标签,我们是否能判定食品的“安全系数”?记者通过采访一线市场监管人员,并查阅相关资料,带您走进食品标识标签世界,让您吃得明白又放心。
一、什么是预包装食品?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的定义,预包装食品就是“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包括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通俗来讲,就是预先包装好的,是定量的,这样的食品才叫预包装食品。如,各类包装好的牛奶、饼干等。
二、什么是食品标签?
食品标签是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展示食品特征和性能的一种形式。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的定义,食品标签是指“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预包装食品都是应该有标签的。
三、食品标签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按照相关规定,预包装食品强制标示的信息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营养成分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致敏物质提示,等等。
这样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让人一目了然。
四、如何根据食品标签选购优质食品?
1.看名称
食品名称是反映商品的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比如饮料、面包、调味料等。我们一看到食品名称,就知道这个产品的属性是什么,并且产品名称要与配料相符。
2.看配料表
食品标签上都标有“配料”或“配料表”等字样。各种配料是按照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排序的。假设薯片的配料表第一项为马铃薯,最后一项是盐,那就表明马铃薯占薯片中的配料比重最大,而盐最小。要想让一颗马铃薯变成好吃的薯片,当然也少不了食品添加剂。
随着现在食品工业的发展,很多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比如膨化、蜜饯等休闲食品中含有防腐剂,饮料里面有甜味剂。食品添加剂是一种为了改善食品品质,起到防腐、保鲜等作用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对食品中可以添加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含量有明确的要求。只要按照规定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3.看净含量和规格
当你要购买食品时,不能光从食品的外包装大小来判定其量的大小。真正反映包装食品量多少的是食品标签中的净含量和规格。液态食品看体积,用升(L)、毫升(mL)作为单位;固态食品看质量,用克(g)、千克(kg)作为单位;半固态或黏性食品看质量或者体积都可以。同时,容器中含有固、液两相物质的食品,且固相物质为主要食品配料时,除标示净含量外,还应以质量或质量分数的形式标示沥干物(固形物)的含量,如“净含量:425g沥干物≥255g”。
4.看日期标示和贮存条件
我们选购食品时,看保质期和贮存条件是重要的一环。日期分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在保质期之内,最好选择距离生产日期近的食品,说明更新鲜安全系数更高。同时,贮存条件也应和日期同时看,因为只有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质期才有用。
5.看营养标签
为了让我们能够全面地补充营养,我们在购买食品时也要多留意食品营养标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雾里看花”到“一目了然”,优化食品“小标签”,承载的是安全健康的大期待,守护的不仅是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还有更加和谐的消费新环境。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桂林日报社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