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头看看,不难发现。满清统治者本质,极其小心思一直在线。你们不是说我们文化底蕴差吗?我给你全毁了,不让你们后辈识字,看你们今后还拿什么碾压我。
回头看看,不难发现。满清统治者本质,极其小心思一直在线。你们不是说我们文化底蕴差吗?我给你全毁了,不让你们后辈识字,看你们今后还拿什么碾压我。
下面,就对满清统治期间对文化典籍的毁坏及原因分析
一、毁坏文化典籍的主要事件与规模
①文字狱与禁书政策(顺治至乾隆时期)
清朝通过文字狱系统化查禁、销毁涉及反清思想的典籍。
△康熙朝"明史案"(1663年):庄廷鑨《明史辑略》被定为"逆书",70余人遭处决,相关书籍全部焚毁。
△乾隆朝禁书运动(1774-1788年):全国查缴"违碍书籍"1.3万余种,销毁书版170余种,仅浙江一省就销毁538种、1.3万部典籍。
△《四库全书》编纂工程(1773-1787年)。在收集全国典籍过程中:销毁书籍:据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统计,被全毁书籍2929种,抽毁402种,合计远超10万卷。
△篡改内容:对保留典籍进行"去民族化"删改,如岳飞《满江红》中"胡虏"等词汇被修改,宋元史籍中涉及民族冲突的内容遭删削。
②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借机破坏(1851-1864年)
△南京文汇阁、扬州文宗阁等藏书机构被焚,导致《四库全书》副本损失。
△以"破四旧"为名,政策性摧毁大量儒家典籍,仅苏州府学藏书楼即损失古籍3万余卷。
③晚清,列强侵华连带损失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翰林院,导致《永乐大典》最后存世副本几乎全毁,现存不足400册。
二、系统性毁坏的根本原因
△政治控制需求,嫉妒,导致对汉文化经典恨之入骨。
△消除前朝正统性:销毁明末清初记录清军暴行的史料(如《扬州十日记》在清朝长期被禁)。
△防范民族意识:禁绝涉及"华夷之辨"的典籍,乾隆谕令明确要求删除"抵触本朝之语"。
△文化专制手段 ,在文化上阉割代代相传,让你变得不懂历史,不知道自己是谁。
△重构意识形态:通过《四库全书》编纂建立符合满清统治的文化体系,钱大昕等学者被迫参与典籍"消毒"。
△压制科技发展:销毁明代火器著作(如《西法神机》),导致军事技术倒退,鲁迅曾批判此举"阉割了华夏文明的科技脉络"。
△思想禁锢策略,让你永远愚昧无知,供她们驱使,永远不得翻身。
△打击异端学说:禁毁李贽《焚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具有启蒙思想的著作。
△限制民间结社:查禁白莲教等民间宗教典籍,仅嘉庆年间就销毁"邪教经卷"2万余部。
三、历史影响,对中国文化文明大夏的摧毁,可谓丧心病狂,极具毁灭性。后果就是:
①文化断层:先秦至明代部分孤本典籍永久失传,如宋代《天工开物》在清朝绝版200余年。
②历史失真:大量史籍遭篡改,梁启超指"二十四史中,《明史》篡改尤甚"。
③思想禁锢:导致考据学畸形繁荣,创新思想被压制,间接造成近代科技落后。
④双重性遗产:虽系统整理古籍,但章太炎批判其"名为修书,实乃改史"。
四、当代研究争议
①数量。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估算,被毁典籍总量约15万卷,中国学者戴逸认为实际损失可能更高。
②性质。有人指出,其打着部分焚书是传统清理的继续,但清朝的民族政策使其更具破坏性。
这种系统性文化清理整肃,是满清本质决定的,既反映了蛮夷少数民族政权强化统治的特殊需求,妄图通过文化打压,平衡其愚昧无知的劣迹。彼一直都怀有,我不行,你也别想优秀的心态。同时也暴露了其对传统文化优势怀恨在心,长期形成的极端扭曲形态。其毁书影响远超单纯的典籍损失,实质是对历史解释权的垄断和对曾经被汉文化压制的害怕和报复。满清的狭隘,导致其后期的国民大部分表现愚昧,弱势不堪,被外国人耻笑,这也是满清想要的状态,真是奇葩至极。满清误我华夏其罪,甚莫大焉!
来源:卐囍19654021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