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学古诗——《登鹳雀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9:51 1

摘要:今天看的篇章为《顺着历史学古诗》——《登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市。永济古称蒲州,扼守黄河要道。南北朝的时候,这里是北周和北齐对峙的前沿阵地,北周权臣宇文护在这儿修建了一座戍楼,瞭望敌情,当时也没有名字。楼修好之后,因为挨着黄河,总有鹳鸟云集,所以就叫鹳

今天看的篇章为《顺着历史学古诗》——《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市。永济古称蒲州,扼守黄河要道。南北朝的时候,这里是北周和北齐对峙的前沿阵地,北周权臣宇文护在这儿修建了一座戍楼,瞭望敌情,当时也没有名字。楼修好之后,因为挨着黄河,总有鹳鸟云集,所以就叫鹳雀楼。到了唐朝,国家统一,这座楼没有了军事价值,却成了文人墨客的登临之地。

《登鹳雀楼》为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生活在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这个时代在历史上号称盛唐。(书中选篇,想来应是顺着历史时间的,所以没有从初唐开始,我还是有些诧异的。)我国有四大名楼的说法。这四大名楼,是指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它们成为名楼,不仅因为名胜,更因为名诗:鹳雀楼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滕王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黄鹤楼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岳阳楼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这些诗全都是唐诗,唐朝是如此富有诗意,以至于有学者叫它“诗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些天,我们看了《诗经》的选篇,也看了《汉乐府》的诗歌,它们都属于古体诗。但是,《登鹳雀楼》不一样,它是一首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比古体诗规矩多。

以五言绝句为例,每句五个字,一共四句话,二十个字,却要写出丰富的含义,还要讲究平仄和对仗。(并非必须对仗,比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就完全不对仗。)

仗本指古代衙门里的仪仗,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同样的穿着打扮,同样的身份,两两相对,就叫对仗。用到诗里,就是要求每一联诗中,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词句两两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登鹳雀楼》的两联诗都对仗,而且对得特别工整:

第一联,“白日”对“黄河”,这是名词对名词;“依山尽”对“入海流”,这是动词词组对动词词组;再往细里说,“山”和“海”是名词两两相对,“白”和“黄”又是形容词两两相对。

第二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对“更上”,这是动词对动词;“千里目”对“一层楼”,这是名词对名词,其中“千里”对“一层”,又是数量词对数量词。

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让诗句显得特别平衡,特别整齐,而这种平衡和整齐,最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全诗需要解释的知识点只有“白日”。白日不是指白色的太阳,而是单指太阳,或者是明亮的太阳。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就能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太阳依着群山逐渐西沉,黄河向着大海滚滚东流。

若想要饱览千里风光,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的上联描绘了一幅特别大的风景:太阳渐渐地靠近连绵起伏的大山,又一点点地沉没到大山的背后。一条黄河咆哮而来,又向着远方的大海滚滚奔流。上边有日,下边有河;远处有海,近处有山;从天到地,从东到西,都被笼罩进来,这是何等壮阔的画面啊!

事实上,在古代鹳雀楼的位置上,别说看不到海,就连黄河东流也看不到。因为黄河是一个“几”字形,而永济在“几”字形大拐弯右边,也就是说,在鹳雀楼看到的黄河是从北往南流的。而站在鹳雀楼上能看到的山是中条山,但中条山并不在鹳雀楼的西边,而是在鹳雀楼的东南方向,也就是说,夕阳西下的时候,王之涣是看不到“白日依山尽”的!

中国诗也好,中国画也好,不讲究形似,而讲究神似。只要神韵到了,气势到了,我们就相信它是真的,因为这是艺术的真实。

诗的下联从表面上看不过是写登楼,但是背后的意思又是那么丰富。其实,“千里”、“一层”,都是虚指。“千里”不仅仅意味着横向的距离,更意味着人生的广度;而“一层”也不仅意味着纵向的距离,它还意味着人生的高度。

综上可见很有意思的一面,全诗虽有实景,但却为虚写。但也正是这种虚写,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也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豪迈之情。

“欲穷千里目”,包含着多少渴望;而“更上一层楼”,又包含着多大的雄心啊。想要实现更大的梦想,就必须付出不断向上的追求,这是最朴素而又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诗言志”。

来源:留影拾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