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
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实践案例,集中呈现首个全国科普月系列精彩活动。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玉素甫江·玉素音,他扎根新疆大地,深耕农业科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精神如何为科普工作凝心铸魂。
农业科普直面基层农民,如何让专业知识真正“落地生根”?这是玉素甫江・玉素音在多年科普实践中钻研的核心课题。在他看来,农业科普要跨越两大难关,语言的障碍和技术的接受度。最初开展农业科普时,玉素甫江・玉素音沿用面向学生群体的科普模式给农民讲解知识,结果发现农民们听得云里雾里,效果甚微。他很快意识到,农民群体有着独特的认知习惯和语言体系,必须将复杂的专业术语翻译成接地气的白话,才能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从而实现有效传播。
“农业科普不能只停留在听得见的阶段,更要让农民看得见。”只有让农民亲眼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增产增收,他们才会主动拥抱科学种植。玉素甫江·玉素音还总结出三种行之有效的科普方法:一是开展基础培训,将知识系统化、口语化传授;二是进行现场教学,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三是组织技术交流,让率先受益的农户现身说法,形成“传帮带”的示范效应。
在玉素甫江·玉素音心中,袁隆平和吴明珠两位院士是指引他前行的灯塔。“袁隆平院士一生锚定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常年扎根田间地头潜心钻研,力求做到极致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而吴明珠院士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瓜类育种领域的坚守同样令他敬佩,“种瓜看似是小事,但把甜瓜、西瓜种得又大又甜,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这就是大事。”正是这些榜样身上闪耀的科学家精神,成为他坚持科普事业的源动力。
面向未来,玉素甫江·玉素音有着清晰的方向:“科学技术是冰冷的知识,但背后的科学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他计划在科普工作中创新方式,不仅传播农业技术,更要讲好科学家的故事,让农民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感受到科学背后的精神力量。
科学家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蕴藏在像玉素甫江·玉素音这样的科普工作者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在每一次知识讲解、每一场技术培训里熠熠生辉,照亮农业现代化的前行之路。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