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非洲酋长们推选的“万王之王”,是“世界第三理论”和“绿皮书理论”的创建者,更是一个被西方媒体用各种恶毒词汇描述的“恶魔”;他带领利比亚人民推翻了君主专制,却又不惜一切代价得罪联合国五常!他就是“政治狂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
他是非洲酋长们推选的“万王之王”,是“世界第三理论”和“绿皮书理论”的创建者,更是一个被西方媒体用各种恶毒词汇描述的“恶魔”;他带领利比亚人民推翻了君主专制,却又不惜一切代价得罪联合国五常!他就是“政治狂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
西方媒体试图引导世界对他形成特定看法,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所传播的内容,真的是卡扎菲的真实写照吗?他究竟是伟大的领袖,还是残暴的独裁者?本期内容,大国评论员将带你深入了解真正的“中东雄狮”卡扎菲!
1948年6月7日,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的黎波里塔尼亚省一个名为苏尔特的荒凉沙漠地区。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彻底改变利比亚的历史。想象一下,一个出生在贫穷沙漠地区的孩子,能有怎样的未来?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卡扎菲坚韧的性格。从小时候开始,他就意识到祖国处于殖民统治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些为殖民帝国效力的人却在同胞的血泪上享受着富足的生活。
卡扎菲不仅涉足政治与军事领域,还是一位知名作家。他的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畅销全球。他善于洞察现实生活,其中在《卡扎菲小说选》这本书中,生动地描绘出利比亚的社会景象:城市中的人们看似富有,却在奢华中忘却了国家的困境,忽视了数百万同胞在外族压迫下的艰难生活。
卡扎菲出身农民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五个兄弟姐妹。五岁时,他目睹了以色列人杀害自己的哥哥,却无能为力。这一经历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思想,掌权后,他对以色列始终怀有极度的厌恶。一个五岁的孩子,面对高大的成年人,弱小得如同蝼蚁,随时都可能被踩死。但也正是这种绝境,让他明白,要成就大业、解放同胞,仅凭个人力量远远不够,民族团结至关重要。
从那时起,卡扎菲接受传统宗教小学教育,1956年至1961年,他在利比亚中南部小城塞卜哈读中学。在此期间,他与几位朋友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成为了革命的核心领导力量。就像三国时期的孙权,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卡扎菲在14岁时,也已察觉到时代的需求,开始为未来的伟大事业做准备,不得不说,他的洞察力和抱负真的令人惊叹!
当时,埃及第二任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推行的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以及恢复国家主权等举措,让卡扎菲深受启发。他渴望追随纳赛尔的脚步,推动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与社会主义建设。不过,追求权力巅峰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1963年,卡扎菲因政治活动被学校开除,随后进入位于班加西的利比亚皇家军事学院。在那里,他和朋友成立了一个秘密团体,目标是推翻亲西方的利比亚君主制。
1965年毕业后,卡扎菲被派往英国,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深造。1966年,他以委任军官的身份回国,这样做是为了获取亲西方掌权者的信任,为自己积累力量和改变时代做准备。毕竟,在任何体系中,获得内部关键人物的信任都是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回到利比亚后,卡扎菲的事业迅速腾飞。年仅27岁,他就晋升为陆军上校,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成就,要知道在很多国家,通常要到50岁左右才能获得这一军衔。1969年9月1日,卡扎菲率领一群年轻军官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当时,国王伊德里斯一世正在土耳其疗养,卡扎菲的军队迅速控制了政府机关和王室成员。王储穆罕默德·阿尔·塞努西被废黜,君主制被推翻,卡扎菲宣布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那时的卡扎菲,身着普通服装,手持简单的指挥棒,却怀揣着改变国家命运的伟大梦想。此后,他将利比亚变成了反西方帝国主义的堡垒,任何宣布与帝国主义作战的组织,都能从利比亚获得武器和资金支持。1970年,他下令驱逐意大利人,几乎彻底清除了意大利在利比亚的势力。同年,他成立了革命指挥委员会,并担任主席,还兼任总理一职。不过,1972年他辞去了总理职务。与其他军事革命者不同,卡扎菲没有在掌权后立即将自己提升为元帅,而是一直保留着上校军衔。他认为,利比亚应该由人民来治理,他不需要更高的头衔或军衔来统治国家。
卡扎菲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他将阿拉伯民族主义、社会福利和他所谓的“人民直接民主”相结合,称之为“伊斯兰社会主义”。在这种制度下,小型企业可以由私人经营,大型企业则由政府控制;社会福利、教育和医疗是免费的;同时,他还以宗教教义为基础,制定了一套道德规范,对烟酒和赌博等进行限制。他将自己的思想写进了《绿皮书》,并在1975年至1979年间出版了三卷,以此来强化国家的意识形态。
在卡扎菲执政的41年里,直到2011年10月他被杀害,他为利比亚带来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作家史蒂文·梅尔勒(Steven Melzer)基于《绿皮书》的阐述:
1、在利比亚,住房被视为公民的自然权利;
2、教育和医疗完全免费;
3、世界上最大的灌溉系统——大人工河工程,为利比亚全国人民提供水源,该项目由卡扎菲政府出资建设;
4、任何利比亚人想要开办农场,都会得到免费的住房、土地、牲畜和种子;
5、利比亚妇女在生育时,会得到5000美元的补贴,用于自身和孩子的生活;
6、电力全部免费;
7、卡扎菲掌权时,利比亚的汽油价格极低,每升仅0.14美元;
8、在卡扎菲执政前,只有25%的利比亚人识字,而这一比例后来提高到了87%,其中25%的人拥有大学学位;
9、利比亚拥有自己的国家银行,为公民提供无息贷款;
10、在卡扎菲政权倒台前,他还努力推动引入一种与黄金挂钩的伊斯兰统一货币——第纳尔。
一直以来,我们常听闻卡扎菲极度厌恶西方,对西方持敌对态度。的确,在冷战时期,他选择了社会主义阵营,倾向于苏联。但冷战结束后,卡扎菲并非顽固不化之人,他试图改善在西方眼中的形象,重新建立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卡扎菲迅速做出行动,成为最早且最强烈谴责那些恐怖分子的人之一。与其他阿拉伯领导人不同,他还接受了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公开采访,与著名主持人乔里·斯特潘进行对话,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更引人注目的是,利比亚为了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解除贸易禁运,同意放弃化学武器、核武器和一系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6年3月,法国与利比亚签署了一项发展大型核能计划的协议。2004年3月,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成为几十年来首位访问利比亚的西方领导人,他公开会见了卡扎菲,并对卡扎菲近期的行动表示赞赏,希望利比亚能成为全球反恐战争中的强大盟友。
2006年5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在卡扎菲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后,美国将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同时表示利比亚应该从支持极端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
2008年9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访问利比亚,这是自1953年以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利比亚。
2009年1月,卡扎菲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他支持以“两国方案”解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希望双方在文化上相互认同、相互尊重。卡扎菲的这些努力,表明利比亚和欧洲有可能在经历数十年的对抗后拉近关系。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卡扎菲的这些努力最终为他的倒台埋下了隐患。美国早已将利比亚纳入其战略视野,无论卡扎菲做什么,似乎都无法改变这一局面。2003年8月,在卡扎菲仍掌权时,利比亚就对一些前利比亚官员在联合国涉及洛克比空难事件承担责任,并同意向每个遇难者家属赔偿约1000万美元,总计赔偿27亿美元。到2008年10月,利比亚继续宣布准备设立一项价值15亿美元的基金,用于赔偿洛克比空难和1986年美国空袭的黎波里造成的利比亚遇难者家属。
此外,卡扎菲还面临着许多与性侵犯相关的指控。一些新公布的资料显示,卡扎菲在执政期间曾强迫过很多女性。德国RTL电视台的记者揭露,有许多利比亚女性崇拜并希望见到这位领导人,而卡扎菲却利用这一点对她们进行胁迫。利比亚著名心理学家塞哈姆·塞瓦博士表示,在过去几年里,女性卫队成为了卡扎菲的娱乐工具之一。
西方凭借其强大的情报和宣传力量,迅速找到了卡扎菲的诸多把柄,进而深入挖掘利比亚的内部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他贪婪和荒淫生活的指责。与此同时,随着2003年利比亚政府达成一些协议以解除贸易禁运,利比亚民众与世界媒体的接触更加深入,当得知总统家族的总资产可能高达1000亿至4000亿美元时,民众瞬间被激怒。然而,这笔钱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过,所以,西方利用媒体入侵的力量真的比原子弹还有效!
2011年3月19日,联合国通过了第1973号决议,为美国及其15个盟友介入利比亚事务打开了大门。在各方压力下,卡扎菲的合法政权迅速失去了化学武器,也失去了统治地位。随后,卡扎菲和他的儿子被处决,利比亚陷入了持续至今的混乱局面。
战争爆发后,西方媒体夸大了利比亚的储备资产,称卡扎菲在国外拥有高达200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300亿美元在非洲,1200亿美元在欧洲,其余资产分散在世界各地。随后,这些资产被冻结,名义上是用于利比亚战后重建。但后来证实,这2000亿美元实际上属于利比亚国家机构,如利比亚中央银行和投资机构的合法资产,并非卡扎菲个人所有。而且,西方国家承诺用于重建利比亚的资金,从未完全兑现给利比亚,至今,这笔巨额资金只是象征性地给了利比亚一小部分。例如,卡扎菲倒台4个月后,只有170亿美元被解冻并交给当时起义的一方——全国过渡委员会(NTC)。
直到现在,之前被冻结的卡扎菲政权的资产仍高达1700亿美元,甚至可能落入了其他人手中,没有人知道这些钱何时才能全部解冻,更不用说这些资产在银行产生的利息,也没有报告显示这些利息会归还给利比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以美国和欧盟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资产为例,这些被冻结的资产每年会产生约40亿欧元的利息,俄罗斯只是暂时无法使用这些资产,而不是失去它们,在未来双方关系正常化时,这些钱仍需归还给俄罗斯。但利比亚只是一个小国,又处于内战之中,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此外,卡扎菲此前积累了147吨黄金,其中约四分之一不翼而飞。直到2022年,利比亚才重新积累了143吨黄金,接近战前水平。
美国和西方在利比亚推行所谓的“民主”,代价却是一个国家的荒芜,大量黄金和美元神秘消失,而没有人为此负责。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在推翻卡扎菲这个独裁者后,美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利比亚的局势,这是他任期内最大的错误。同时,奥巴马还指责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在处理利比亚问题上的不当之处。卡扎菲死后一个月,北约撤出了在利比亚的所有力量,留下了一个没有政府的国家,内战随即爆发,这也是利比亚战后混乱的开端。
如今,利比亚的控制权掌握在各个武装组织手中,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权力中心,分别位于该国的东部和西部,同时存在两部宪法。西部的“民族团结政府”由阿卜杜勒·哈米德·德拜巴领导,位于首都的黎波里,得到了联合国、卡塔尔和土耳其的支持;东部的“民族稳定政府”由乌萨马·哈马德领导,他曾在卡扎菲政权下失势,1987年起流亡美国。卡扎菲倒台后,哈马德回到利比亚,利用局势的混乱,招募了许多前总统手下的军官,成立了“利比亚国民军”,控制了东部地区。他的政权得到了埃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以及美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大国的政治支持。
这种各方势力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利比亚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和混乱。同时,外部势力的介入也使得利比亚的武装冲突日益呈现出内战的特征,不稳定的局势让利比亚成为了极端组织的温床,其中包括自称为“伊斯兰国”的极端组织,他们在该地区肆意制造动荡,影响了周边的九个国家。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评论,卡扎菲倒台时,利比亚曾出现短暂的欢庆,但这种喜悦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随着胜利的喜悦逐渐消散,贫困的生活接踵而至,利比亚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只能回忆过去。曾经繁华的城市,例如的黎波里,如今已变成一片废墟,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激烈冲突持续了12年之久。卡扎菲在血腥和混乱的起义中丧生,西方国家曾承诺的民主和人权并未实现,北约作为推翻卡扎菲的势力,也未能在利比亚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北约在推翻卡扎菲后,只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制定任何计划来帮助利比亚建立政治制度,甚至像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这样的人,都不屑于提及西方的干预行为,因为西方所谓的“自由”,在他们制造的这场悲剧面前已荡然无存。他们承认错误,却不改正,也没有人为此负责。如今,利比亚从一个高收入国家,变成了每天有超过100万老百姓需要国际援助的国家。2018年,联合国难民署甚至警告,利比亚农村地区可能重新出现奴隶买卖市场。此外,利比亚的生活成本日益高昂,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仍在加剧。
为什么卡扎菲会倒台并最终丧命呢?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他被推翻和杀害的具体过程,因为这超出了本视频的范围。可能很多人会根据上述内容,指责卡扎菲独裁专制,掌权42年,生活荒淫,侵犯人权等等。但如果仅仅如此,他为何会招致西方的干涉并被推翻呢?即便他是独裁者或专制暴君,其政策在某些方面仍比当今一些美国的亲密盟友,如沙特阿拉伯所维持的传统伊斯兰社会秩序更为文明。
事实上,美国、欧洲或北约并没有权利以这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干涉并推翻卡扎菲。问题的核心在于,卡扎菲和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伊朗现政权一样,自称为“人民直接民主”或“伊斯兰社会主义”政权,选择与西方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抗。他参与了西方定义的极端组织活动,坚定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一些起义组织。此外,他并不在意与该地区的强国,如沙特阿拉伯或埃及的关系,这无疑让美国和西方视他为眼中钉。更重要的是,利比亚在他的领导下没有外债,这在西方看来也是一种“罪过”。
尽管卡扎菲在执政的最后十年努力与西方修好,试图建立经济合作关系,但他思想中的潜在威胁,让西方始终无法释怀。他大力支持前埃及总统、北非英雄纳赛尔的阿拉伯和伊斯兰联合理论,自认为是纳赛尔的继承者,并渴望建立一个阿拉伯共和国联盟。虽然由于埃及、叙利亚和利比亚在1972年的加入条款上存在分歧,以及1974年提出的利比亚 - 突尼斯联盟未能实现,但一旦这些联盟形成,将对美国和西方主导的旧秩序构成巨大挑战。
卡扎菲还试图用与黄金挂钩的第纳尔来挑战美元的地位,这对于一个难以捉摸的非洲联盟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别忘了,非洲联盟一直支持他,即便他曾批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封建”和“不公平”机制。在班加西袭击事件发生前几个月,卡扎菲呼吁非洲和伊斯兰国家共同创造一种新货币,直接与美元竞争。按照他的计划,非洲联盟这个类似欧盟的组织,将只向使用第纳尔支付的国家出售原油和其他原材料。如果这个想法实现,世界权力平衡将发生巨大变化,非洲将成为一个强大的金融力量,威胁到美国和西方在二战后建立的整个金融体系。
美国支持乌萨马·哈马德回到利比亚,但这就像是把钱扔出窗外。哈马德回国后,转而投向了俄罗斯的阵营。哈马德曾是卡扎菲的首席顾问,凭借自己的经验,他在远方指挥成立了“利比亚国民拯救阵线”,成为反对现政权的一方。华盛顿为他提供了财政和军事支持,这表明美国早在2011年事件发生前就想除掉卡扎菲了。法国也参与其中,因为他们得到承诺,如果推翻卡扎菲政权,将被允许控制利比亚 35%的油气产量。不仅如此,情报显示卡扎菲有推动非洲金融独立的野心,他积攒的 147 吨黄金,足以号召地区国家创立一种代表性货币,这使得法国的殖民地法郎以及美元、欧元都受到严重威胁。
在冷战期间,卡扎菲巧妙周旋,平衡两大阵营策略,稳固自身地位。但 1991 年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他开始面临诸多困境。从某种程度来讲,卡扎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政治的复杂与残酷,他的经历为众多意图提升本国国际地位的领导人,提供了血与泪的深刻教训。
在权力的巅峰,卡扎菲确实存在一些独断专行的行为,这些行为大多带有个人色彩,并非源于整个利比亚政府的意志。多年过去,北约的一些领导人仍为推翻卡扎菲的行动而沾沾自喜,将利比亚的战后惨状视为北约在后冷战时代发挥新作用的有力例证。而如今的利比亚,只剩一片荒芜与破败,沦为各方势力争夺的战场,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各国都应从中吸取教训,时刻警惕潜在危机,守护自身发展成果,避免重蹈利比亚的覆辙,让和平稳定之光普照大地。#长文创作激励计划##精品长文创作季#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