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偶然刷到温铁军教授在一场乡村振兴论坛上的发言视频,那句“农村本来是百业兴旺,凭什么让农民只能种地?”像一记重锤,敲开了我对传统农业认知的局限。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对农村仅存模糊记忆的人,这番话让我忍不住花了整个下午查阅资料、思考,才惊觉自己对乡村的理解竟如
今天偶然刷到温铁军教授在一场乡村振兴论坛上的发言视频,那句“农村本来是百业兴旺,凭什么让农民只能种地?”像一记重锤,敲开了我对传统农业认知的局限。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对农村仅存模糊记忆的人,这番话让我忍不住花了整个下午查阅资料、思考,才惊觉自己对乡村的理解竟如此浅薄。
温教授在视频里提到,中国传统农村从来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单元。他展示了一组老照片:上世纪80年代的浙江义乌农村,村民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用竹篾编筐、制作鸡毛掸子,这些手工艺品通过挑货郎的扁担销往周边城镇,逐渐形成了小商品经济的雏形;还有山东寿光的村庄,除了种植蔬菜,村民们自发成立合作社,搭建简易冷库保鲜,用拖拉机跑运输,把新鲜蔬菜直接送到城市菜市场。“那时的农村,家家有手艺,户户懂经营,种粮、养殖、加工、经商样样不落,这才是真正的‘百业兴旺’。”温教授的话掷地有声。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逐渐被单一化。视频里播放了一段纪录片:某农业大省的村庄,推土机铲平了村民自建的手工作坊,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整齐划一的小麦种植田。村干部在镜头前无奈地说:“现在上面考核只看粮食产量,其他副业都被当作‘不务正业’。”温教授对此痛心疾首:“当农民只能靠种地为生,而种地又面临‘粮价低、成本高’的困境时,农村怎能留得住人?”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劳动力中,超过60%选择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空心化问题愈发严重。
更值得深思的是,单一的农业模式正在让农村失去自我造血能力。我在网上查到一组数据:2024年某国家级贫困县,尽管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农民人均年收入仍不足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原因很简单:粮食收购价被压得很低,而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却不断上涨。反观那些发展多元产业的村庄,比如云南普洱的某个村子,村民们不仅种茶,还开起了茶叶加工厂,推出特色茶点,发展茶园观光旅游,去年人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远超周边纯农业村。这鲜明的对比,印证了温教授所说的“农村需要产业融合”。
温教授还提出一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农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他举例说,贵州的苗寨通过保留传统建筑、恢复苗族歌舞,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游客不仅能体验农耕生活,还能参与蜡染制作、品尝特色美食,村民们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这让我想起去年去浙江莫干山游玩,那里的民宿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农房,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销售,村民们卖竹筒饭、土鸡蛋的收入,甚至超过了种地所得。
在视频的最后,温教授呼吁:“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土地,更要激活农村的多元价值。”这让我联想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或许正如温教授所言,只有打破“农民只能种地”的固有思维,让农村重新焕发百业兴旺的活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合上电脑,窗外华灯初上。但我知道,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无数农民正渴望着改变。从单一农业到多元产业,这条路或许还很长,但温教授的这番话,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尊重农村的多样性,释放农村的潜力,让百业在乡土大地上重新扎根生长。
来源:北斗星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