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了解到,近期呼吸科病房里阳性率首位的,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中最小的才1个多月。
近期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
发文称孩子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出现中重度症状的经历
有孩子因此住进ICU
有家长甚至还签了“病危通知书”
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了解到,近期呼吸科病房里阳性率首位的,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中最小的才1个多月。
在呼吸科病房,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已高达40%,排名第一。
专家介绍,本轮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从立秋后病例开始增多,开学近两周有持续小幅上升态势。往年,它的流行期从10月中旬开始,今年流行期有较明显提前。预计今年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从门诊病例来看,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孩子大多为轻症,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1到2周内可痊愈。
不过,6月龄以内早产儿、免疫力较弱的少部分患儿,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中重度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肺炎、呼吸衰竭、脑炎等疾病,甚至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RSV感染的危害并不会随着宝宝出院而完全消失。大量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严重的RSV感染,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反复的喘息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一次感染,可能影响孩子长期的呼吸健康。
专家特别提醒
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
剧烈咳痰、呼吸费力等情况
务必要尽早就医
另外
也要加强家庭成员防护
避免交叉感染
多知道点儿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什么?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早于1956年发现,因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导致相邻细胞融合,细胞病变形成类似“合胞体”的结构,被形象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属于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为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病毒,能导致所有年龄段人群的呼吸道感染,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也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尤其对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造成的疾病更重。
如何传播?
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都可传播病毒,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但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传播,如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等。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主要为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有什么症状?
RSV感染可表现为症状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表现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患儿的年龄、基础疾病、环境暴露因素及既往的呼吸道感染史有关。
且RSV感染不能产生永久性免疫,不能保护儿童免于再次感染。
如何预防?
目前国内尚无可用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也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也是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如做好家庭环境卫生清洁,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流行高峰季,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区域,必须前往时戴好口罩;避免与有感冒症状的人亲密接触,比如亲吻、握手,不要和别人共用杯子和餐具等。
来源:大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