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淑兰是地下交通员,经常把革命文件藏在鞋底、塞进菜篮,偷偷送到各个联络点。毛远志刚会走路,就跟着娘“放哨”——有人来就喊“娘,有人找你”,其实是报信。
1959年8月27日傍晚,中南海菊香书屋的灯亮着。毛主席坐在木椅上,李敏手里捧着婚礼宾客名单,站在旁边。
毛主席接过名单,手指慢慢划过上面的名字,眼神很温和。可划到最后,他的手指停住了,眉头一点点皱起来,脸色也沉了下来。
“敏敏,”毛主席抬头看李敏,声音比刚才沉了些,“怎么没你姐姐的名字?她是一定要请到的!”
李敏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解释:“我想着姐姐平时不爱热闹,怕打扰她,就没写……”
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语气软了点却很坚定:“她是你姐姐,是毛泽民的女儿,你结婚她必须来。赶紧让人去接她,明天婚礼要等她。”
毛主席说的“姐姐”,是毛泽民和第一任妻子王淑兰的独生女,叫毛远志。这姑娘的命,打小就苦得让人心疼。
1922年,毛远志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那时候她爹毛泽民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常年不在家,家里全靠娘王淑兰撑着。
王淑兰是地下交通员,经常把革命文件藏在鞋底、塞进菜篮,偷偷送到各个联络点。毛远志刚会走路,就跟着娘“放哨”——有人来就喊“娘,有人找你”,其实是报信。
5岁那年,灾祸来了。王淑兰在送文件时被敌人抓了,关进长沙监狱。敌人没找到证据,可也不放人。毛远志没人管,被送到乡下一个远房亲戚家。
亲戚家也穷,还怕受牵连,没半年就把她送到邻村当童养媳。那时候毛远志才6岁,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喂猪、挑水、搓麻绳,晚上还要给婆家补衣服,稍有不慎就挨骂。
冬天没有棉衣,她裹着破麻袋片,手冻得又红又肿,流脓流血也得干活。饭从来没吃饱过,有时候就啃块硬邦邦的红薯,喝口凉水。
就这样熬了8年,直到1937年,王淑兰出狱了。娘俩见面时,王淑兰抱着又瘦又小、满身补丁的毛远志,哭得差点晕过去。
1938年春节刚过,党组织安排王淑兰去延安。可王淑兰还有工作要做,就让16岁的毛远志先去。从武汉到延安,路远得很,还得绕开敌人的关卡。
毛远志跟着几个革命同志,先坐火车到西安,再步行去延安。火车上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她抱着个小包袱,里面就两件旧衣服和一本娘塞的《三字经》。
到了西安,接下来的路更难走。白天怕被敌人发现,躲在山洞或老乡家;晚上摸着黑走,山路坑坑洼洼,好几次差点摔下山崖。
鞋子磨破了,她就光着脚走,脚底板全是血泡,沾了泥土又疼又痒。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到了延安。那时候她又黑又瘦,头发乱得像草,衣服破得露出胳膊腿,接待的同志一看就红了眼。
到延安的当天晚上,毛主席就派人来接她。警卫员牵着马,把她领到凤凰山毛主席的窑洞。窑洞不大,墙上挂着地图,桌上摆着小米饭、炒土豆丝,还有一碗炒鸡蛋——这在当时算是好饭了。
毛主席穿着灰布军装,袖口有点磨白,他拉着毛远志的手,手心暖暖的。“远志,路上累坏了吧?快坐下吃饭,尝尝延安的小米。”
毛远志端着碗,吃了两口就想起爹,抬头问:“伯伯,怎么没见到我爸爸呢?我娘说他也在延安。”
毛主席的眼神暗了暗,慢慢放下筷子,说:“你爸爸去新疆工作了,离开延安快3个月了。你来了就好,以后总有机会见的。”
毛远志心里一酸,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盼了这么久,就想看看爹,可爹又走了。毛主席递过一块粗布手帕,拍了拍她的背:“好孩子,不哭,在延安好好读书,将来帮你爹做事。”
3天后,毛远志被安排到延安鲁迅小学上学。学校的教室是土坯砌的,桌子是石头搭的,椅子是树桩子。可毛远志觉得这地方比啥都好——终于能读书了。
她基础差,别人都上五年级,她得从一年级的课补起。每天天不亮,她就到教室背书;晚上别人睡了,她还在煤油灯下做题,有时候太困了,头一歪就靠在桌子上睡着了。
老师心疼她,有时候会留个玉米面窝头给她。她舍不得吃,偷偷藏起来,分给比她还困难的同学。就这么拼,她只用了一年半,就补完了小学五年的课程,还考了全班第一。
后来,毛远志被调到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负责译电。那时候的密码本厚厚的,全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一个错都不能出——错一个字,前线的同志可能就会有危险。
毛远志把密码本背得滚瓜烂熟,每天坐在桌前,一笔一划地译电。有时候任务紧,她连续两天两夜不睡觉,饿了就啃干馒头,渴了喝凉水。有一次实在撑不住,晕在岗位上,醒来喝碗小米粥,又接着干。
领导总跟别人说:“毛远志这姑娘,跟她爹毛泽民一样,能吃苦,靠得住!”
1945年10月,毛主席从重庆谈判回来,延安到处都是欢笑声。没过几天,毛远志拉着男朋友曹全夫,还有毛泽民的老部下余建新,一起去枣园看毛主席。
毛主席见他们来,高兴得不行,赶紧让炊事员加菜,还特意做了一大碗扣肉——那时候肉可是稀罕物,只有客人来才舍得做。
饭桌上,毛主席问曹全夫:“小伙子,你是哪里人?在延安做啥工作?”
曹全夫有点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山东的,以前是穷学生,来延安上了抗大,现在在太行八路军总部当军事参谋,回来学习的。”
毛主席笑着点点头,夹了一大片扣肉放进他碗里:“山东汉子能吃苦,在前线肯定立了不少功,多吃点,补补身子。”
曹全夫脸都红了,赶紧端着碗道谢。这时候,余建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主席,这是泽民同志在新疆给我的,我们好久没他消息了,他现在还好吗?”
毛主席接过照片,手指轻轻摩挲着照片上的毛泽民,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他眉头皱起来,嘴角微微抽动,过了好一会儿,才沉痛地说:“他被反动派杀掉了……”
“哐当”一声,毛远志手里的筷子掉在地上。她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伯伯,您说啥?我爹……我爹他没了?”
毛主席点点头,声音有点哑:“是去年的事,反动派在新疆害了他,还有陈潭秋同志他们……”
毛远志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往下掉,可她咬着嘴唇,没哭出声。过了一会儿,她擦干眼泪,抬头对毛主席说:“伯伯,您放心,我能挺住,我会像爹一样,好好干革命,不给他丢脸。”
那天,毛远志还跟毛主席说,抗战胜利了,党中央号召干部去东北创建新区,她和曹全夫都报名了。
毛主席特别支持,说:“好啊!年轻人就该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你们去东北,要记住三点:第一,跟当地同志好好团结,别搞小圈子;第二,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别想着自己;第三,靠组织,别靠家庭,没人能特殊。”
临走前,毛主席让人牵来自己骑的棕色老马,递给毛远志:“这马温顺,能驮东西,你们路上用得上,省点力气。”
毛远志摸着马的鬃毛,眼泪又掉了下来——伯伯心里,一直记着她这个晚辈。
可没想到,刚准备出发,东北那边战事紧了,交通断了。毛远志和曹全夫没去成东北,被分到了张家口。曹全夫在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科工作,毛远志就在军区家属院帮忙,后来还生了个儿子,叫曹宏。
1948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到了河北阜平城南庄。听说毛远志和曹全夫也在这儿,毛主席特意让人把他们接到自己的住处。
一见面,毛主席就注意到毛远志穿的军装——袖子上补了两个补丁,裤腿也短了一截,露出脚踝。“远志,”毛主席笑着说,“部队不是发新衣服了吗?你怎么还穿这么破的?”
毛远志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孩子长得快,新军装改了两件小衣服给他穿,旧的缝缝补补,还能穿一阵。”
毛主席一听,眼睛亮了:“噢?我们的远志都当妈妈了!是男伢子还是女伢子?多大了?”
“是男伢子,快两岁了,叫曹宏。”毛远志说起孩子,脸上有了笑容。
“好!好!”毛主席高兴得拍了下手,“我们毛家有第三代了,我不知不觉都当外公了!”
聊了会儿孩子,毛主席话锋一转,问:“你们在这儿,有没有看到土改的情况?老百姓反应怎么样?”
毛远志想了想,说:“我住的隔壁是个地主家,老两口,儿子是小学教员。土改的时候,他们被扫地出门,连破房子都没留一间。后来听说,他儿子在路上被人截住打死了……”
“后来呢?”毛主席追问,脸色慢慢沉了下来。
“地主大妈没地方去,半夜敲我的门,哭着问我‘同志,我该去哪儿啊’,我也不知道咋回答。”毛远志低声说。
毛主席叹了口气,眉头皱得很紧:“这样不行啊。土改是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可也不能把人逼到绝路。他们没地方去,说不定就会跑到国民党那边,反而不好。”
那时候,有些地方搞土改太“左”,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毛主席正着急要纠正这种倾向。毛远志说的事儿,更让他下定决心要抓好土改的政策落实。
新中国成立后,毛远志和曹全夫调到了南京工作。她知道毛主席当了国家主席,每天要管那么多国家大事,特别忙,就从来没主动去中南海打扰。除了逢年过节寄张贺卡,平时连电话都很少打。
1959年李敏结婚,要不是毛主席提醒,她都打算躲在家里,不凑这个热闹——她不想让人说“毛泽民的女儿仗着关系去沾光”。
婚礼当天,毛远志赶到中南海。李敏拉着她的手,说:“姐,幸好伯伯记得你,不然我都差点忘了请你。”
毛远志笑着说:“你结婚是大喜事,我肯定要来。不过以后别这么麻烦,咱们一家人,不用讲这些虚礼。”
毛主席看到毛远志,很高兴,拉着她坐下来,问她在南京的工作、生活,还问曹宏学习怎么样。毛远志一一回答,没说一句困难——其实那时候她家住房小,工资也不高,可她不想给毛主席添麻烦。
196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70岁生日。毛远志实在忍不住思念,就跟李敏商量,一起去中南海给毛主席祝寿。
毛主席听说她们要来,特意让警卫员开着自己的车去接。一见面,毛主席就拉着毛远志的手,有点“埋怨”地说:“远志啊,你这丫头,这么多年怎么不来看我?也不给我写信,是不是把伯伯忘了?”
毛远志赶紧解释:“不是的伯伯,我知道您忙,怕打扰您工作。而且我怕万一有啥做得不好,给您添麻烦,影响不好。”
毛主席叹口气,拍拍她的手:“一家人说啥麻烦!我这辈子,亲人不多,你们能来,我高兴。”
那天,毛主席留她们吃了长寿面,还让摄影师拍了张合影。照片里,毛主席坐在藤椅上,毛远志站在他旁边,穿着朴素的蓝布上衣,笑得很腼腆。这张照片,毛远志后来一直珍藏着,没事就拿出来看看。
可没想到,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政治形势变了。毛远志怕自己的身份给毛主席带来不好的影响,就再也没去过中南海。有时候李敏想约她一起去,她也婉拒了:“等形势好了再说吧,别给伯伯添乱。”
虽然没见面,毛远志心里一直惦记着毛主席。每天看报纸、听广播,只要有毛主席的消息,她都格外上心。有时候看到毛主席视察的新闻,她会跟曹全夫说:“伯伯又瘦了,肯定又没好好休息。”
1976年9月9日,毛远志正在单位整理文件,广播里突然传来哀乐。紧接着,播音员用沉痛的声音说:“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与世长辞……”
毛远志手里的文件夹“啪”地掉在地上。她愣在原地,眼泪像决堤的洪水,止不住地流。同事想扶她坐下,她摇摇头,声音哽咽:“我伯伯……我大爷爷走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后来,毛远志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站在毛主席的遗体前,她深深鞠了三个躬,看着伯伯安详的脸,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她想起小时候伯伯给她递手帕,想起送她老马,想起70岁生日时的埋怨,这些画面一幕幕在眼前过,眼泪怎么也擦不完。
晚年的毛远志,一直在南京的一个普通单位工作,从来没跟人提过自己是毛泽民的女儿、毛主席的“外甥女”。她住的家属楼很旧,家具都是结婚时买的,用了几十年也没换。有人劝她:“您身份不一样,该提提要求,改善改善条件。”
毛远志总是摇摇头:“我爹和伯伯一辈子都朴素,我不能给他们丢脸。现在的日子够好了,不用搞特殊。”
她对孩子要求也严。儿子曹宏小时候,有人知道他是毛泽民的外孙,想给他特殊照顾,毛远志坚决不同意:“你跟别的孩子一样,要靠自己努力,别想着靠祖辈的名声。”
曹宏后来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退休后也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常跟人说:“我妈这辈子,就记着爷爷和大爷爷的话,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毛远志活到81岁,2003年在南京去世。临终前,她把孩子们叫到身边,拿出那张1963年和毛主席的合影,说:“你们要记住,咱们毛家的人,永远不能搞特殊,要为老百姓做事,不然对不起你爷爷,也对不起你大爷爷。”
毛主席对毛远志的关怀,不是因为她是亲属,而是因为她是革命后代,是受苦过来的孩子。他叮嘱她“不搞特殊”,其实是把最珍贵的“家风”传给了她。
毛远志这辈子,没享过一天“特殊待遇”,却把“坚韧、低调、为人民”这几个字刻进了骨子里。她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她用一辈子的平凡,守住了毛家的家风,也守住了对伯伯和父亲的承诺。
这样的人,或许不会被太多人记住,可她身上的那份朴素和坚韧,比任何光环都更珍贵。就像毛主席说的,“老百姓的好,才是真的好”,毛远志做到了。
文献来源:《毛远志:毛泽民之女的风雨人生》(中共党史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893-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李敏与毛泽东的父女情》(人民出版社)、《曹全夫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韶山毛氏家族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来源:历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