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高、痛风反复发作?68岁名医仝小林教你3点秘诀,照着做就有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0 23:23 1

摘要:1956年冬,河北唐山一户农家小院里,12岁的仝小林蜷缩在土炕边,焦急地守着炉灶上煎煮的草药。母亲因高烧不退昏沉不醒,家中唯一的中医书《汤头歌诀》已经被他翻得起了毛边,却始终找不到退热的方子。

1956年冬,河北唐山一户农家小院里,12岁的仝小林蜷缩在土炕边,焦急地守着炉灶上煎煮的草药。母亲因高烧不退昏沉不醒,家中唯一的中医书《汤头歌诀》已经被他翻得起了毛边,却始终找不到退热的方子

煤油灯下,仝小林的影子瘦小而执拗。直到村医送来一剂白虎汤,将母亲从病危中拉了回来。那晚,他攥着那张发黄的药方,心里默默立下一个念头——将来要学好中医,不仅能救命,还能治难治之病。这朴素的愿望,就此点燃了他一生投身医学的火种。

1974年,18岁的仝小林考入吉林医科大学中医系。在解剖课上,他总被同学戏称为异类。别人见了尸体标本退避三舍,他却一边翻着《伤寒论》,一边对照经络路径反复揣摩。有一次,仝小林在实验中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小肠绒毛的萎缩,联想到《金匮要略》中对“消渴”的描述,连夜写下了一份从脾胃论治糖尿病的假说。虽然这份手稿被教授批评为不合规范,却悄然成为他后来“态靶辨证”理论的雏形。

1982年,仝小林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在一次接诊时,一位痛风患者关节肿胀如拳,疼得哀嚎不止。仝小林细察舌苔,摸得脉象滑数但苔白腻,与常见的湿热之证明显不同。他决定采用温阳化浊法,以附子配土茯苓,三剂之后,患者的肿痛明显缓解。这次诊治让仝小林深有感触:现代复杂疾病的病机,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必须重新理解、重新辨证。

2003年非典来袭,仝小林作为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参与一线救治。他发现重症患者普遍存在湿毒瘀闭的表现,提出肺毒、血瘀、肠滞的病机传变模型,用大黄、葶苈子等通腑泻浊的中药抢救多例危重患者。这次经历让仝小林更加坚定,要把传统的辨证论治与现代的精准治疗理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应对现代医学面临的新挑战。

2006年,一位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前来就诊,血糖控制不佳,血尿酸高达719μmol/L,双下肢麻木如针扎。仝小林从其舌苔白腻、嗜食海鲜等细节中找到了突破口,认为这不是单纯的糖尿病,而是膏浊壅塞中焦所致。

于是,仝小林提出了“高尿酸血症属膏浊病”的理论,并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自创的三味小方(土茯苓30克、威灵仙30克、萆薢15克)治疗。60剂药后,患者血尿酸降至376μmol/L,症状明显改善。这个案例被《中华中医药杂志》收录,成为中医治疗思路转化为现代诊疗实践的典型范例。

而在河北某渔村调研时,仝小林注意到当地渔民虽然常吃海鲜、尿酸水平偏高,却很少有人痛风发作。深入追踪后发现,常吃海带的人血尿酸反而偏低。团队从海带中提取出褐藻多糖,发现其降尿酸的机制与古籍中土茯苓“利湿去浊”的功效不谋而合。

2010年,仝小林正式发表治疗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经验总结,系统提出态靶同调的理念:土茯苓突破传统剂量用至60克以增强利湿排浊效果;威灵仙用至30克以疏通经络,其所含成分可调节尿酸转运;萆薢15克以上,分化浊邪,修复肾小管。这套组合治疗,使重型痛风患者的截肢风险下降40%,相关研究成果被《自然》子刊收录。

2023年,仝小林与食品企业合作推出“降尿酸代茶饮”,并在央视《健康之路》节目中现场演示:将土茯苓、玉米须、薏苡仁按1:1:1比例煎煮,一壶茶不到五元,但连喝三个月可降尿酸约80μmol/L。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的药房土茯苓一度脱销。面对质疑,仝小林展示出了140例临床数据,强调疗效不是传说,而是经得起验证的科学结果。

2024年春,68岁的仝小林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他常指着诊室墙上的“态靶交融”书法告诉弟子,态是中医的根本,靶是现代的精度。像威灵仙一样,既能祛风除湿,又能帮助调节代谢,古今并举,才能走得更远。

在中医药界,仝小林不仅以严谨的学术风格闻名,更被视为一位深具引领意义的临床典范。从少年时在白雪覆盖的长白山中挖掘草根、背诵古方,到后来提出“膏浊为病根”的系统理论,逐步构建起中医治疗代谢病的新框架,他始终没有脱离病床边的真实世界。

仝小林写文章、带学生、出门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如今虽已年近七旬,他依然频繁穿梭于医院走廊和讲台之间,将多年的经验与信念一点一滴传递给年轻医生,力求让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多年来临床积累的点滴,让仝小林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尿酸升高从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问题,而是一连串身体代谢失衡的结果。它牵涉的不只是肾脏和关节,还与饮食习惯、情志状态、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仝小林常对学生说,治疗尿酸不是只盯着指标,而是要看整个人的运化系统是否顺畅,内在环境是否协调有序。从调尿酸开始,更重要的是调整整个身体的代谢节奏。

在一次健康讲座现场,有位听众站起来提问:“仝教授,您在这方面经验这么丰富,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个不靠天天吃药、又能让尿酸稳住的小妙招?我们这类中老年人,怕吃药伤肝,也怕病情反复。”

面对观众的提问,仝小林也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地回答道:“其实很多人以为,控制尿酸就是要清淡饮食、不吃海鲜、不喝啤酒、勤锻炼。但其实,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做到,尿酸自然就会平平稳稳,不会反复。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睡眠规律是基础,晚睡会扰乱气血运行,影响脏腑代谢

在中医理论中,晚上是“阳入阴”的时间,夜间的休息对气血的生成与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出:“人卧则血归于肝。”睡眠时,血液回流到肝脏进行“清洗”和再分配,有助于肝肾功能的恢复。而现代研究也发现,睡眠不足或熬夜,会直接影响肝脏排毒与肾脏代谢,加重尿酸的生成与排泄负担。

如果长期晚睡、作息紊乱,体内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干扰,脏腑功能变得紊乱,脾胃运化能力下降,湿浊容易在体内滞留,这些都可能促使尿酸水平升高。而很多人会发现,越是熬夜,第二天精神越差、关节越酸重,这其实就是气机不畅、湿邪内生的表现。

调理建议是: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持6.5~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晚上临睡前少玩手机、少喝茶、不剧烈运动,营造一个安稳的睡眠环境,让身体进入修复状态,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代谢水平。

第二,保持大便通畅,便秘会加重湿浊内生,增加代谢负担

排便是身体排毒的重要途径之一,大便不畅,不仅影响肠道健康,也会影响全身代谢系统的正常运转。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痰之器,肠道滞涩,湿浊内停,容易转化为“膏脂痰浊”,使尿酸等代谢废物无法顺利排出,反而在体内反复循环,导致血中尿酸浓度持续升高。

很多尿酸偏高的人群并不重视排便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经常习惯性便秘,三四天一次,甚至依赖泻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肠道蠕动节律,也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使运化功能进一步减退,形成恶性循环。

保持排便通畅的方法并不复杂。建议每天早晨固定排便时间,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苹果、燕麦等),适当摄入发酵类食品如酸奶、泡菜等,改善肠道菌群。对于习惯性便秘者,也可适当使用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火麻仁、郁李仁、决明子等,协助清除体内湿热与浊邪。

第三,情绪平稳也是关键,焦躁易生内火,助湿化热,加重病情

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气机运行,中医讲“气郁化火,火郁化湿,湿久化痰”,情绪起伏大、心情烦躁易怒,极易造成肝气郁结,进一步引发内火旺盛,加速湿热生成。对于尿酸偏高者来说,这样的内环境变化会刺激关节组织,加重疼痛反应,也可能使原本稳定的尿酸水平迅速升高。

现代研究同样发现,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会引发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使尿酸清除率下降,诱发痛风等代谢相关疾病的急性发作。

要调节情绪,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可以通过规律锻炼、太极、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也可以通过倾诉、读书、散步等方式排解郁结。工作再忙,也要给自己留出放松的时间,不压抑情绪,不过度焦虑,不钻牛角尖,这本身就是对身体最好的保护。

总之,尿酸问题不仅仅是饮食结构的反映,更是整体生活习惯的缩影。真正有效的调理,不能只看数字的高低,而应从睡眠、排便、情绪三方面着手,打造一个畅通、清净、平衡的内环境。只有将这些细节落实到生活中,尿酸才会稳得住,身体也会越来越轻松。

资料来源:

1.于洋,魏金枫,邓世杰,等.维生素种类及其降尿酸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

2.张臣宇,赵梦男,胥昕怡,等.全国146家医院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临床药物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2024,33(09):25-31.

3.苏伶伶,郑梅琴,许瑞,等.不同降尿酸方案治疗吡嗪酰胺所致高尿酸血症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34):101-104.

(《尿酸高、痛风反复发作?68岁名医仝小林教你3点秘诀,照着做就有效》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