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为主体的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繁盛状态的重要标志。五园之中,畅春园当列首位,堪称三山五园第一园。
《畅春园清代诗文辑录》张宝章 张超 编 选北京燕山出版社
以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为主体的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繁盛状态的重要标志。五园之中,畅春园当列首位,堪称三山五园第一园。
康熙帝亲自参与兴建
历来皇家园林之为人瞩目,或源于兴建时间之早,或源于园林规模之大、景观之富丽、造园技艺之高超,畅春园名列五园之首不在于此,而是因其开创了一宫多苑、宫苑一体的北京都城格局,将清代皇家园林的历史文化功能推向了新的高度。
清代北京,紫禁城内的皇宫与分布在京城内外的景山、西苑三海、南苑、三山五园等皇家御苑共同构成一宫多苑的城市格局。临近紫禁城有景山、西苑,向南延展有南苑,向西北则有三山五园。以一宫为中心,各御苑散布全城、南北贯通,促成了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的建立。一宫稳居政治中心,而御苑虽多,但自然而然地以帝王居处时间长短为标准,阶段性地凸显出某一御苑,使其事实上成为与紫禁城相伯仲的政治副中心。这种一宫多苑、宫苑一体的都城格局,始于康熙时期畅春园的营建和使用。
康熙帝亲自参与了畅春园的兴建。“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淀有南有北,自万泉庄平地涌泉,奔流氵虢 氵虢,汇于丹陵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畅春园的选址,是在水土清佳的名胜之地,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身心修养带来便利,“于兹游憩,酌泉水而甘,顾而赏焉。清风徐引,烦疴乍除。”畅春园分散了大内皇宫的部分职能,改善了居住环境,“每以春秋佳日,天宇澄鲜之时,或盛夏郁蒸,炎景烁金之候,机务少暇,则祗奉颐养游息于兹,足以迓清和而涤烦暑,寄远瞩而康慈颜。扶舆后先,承欢爱日,有天伦之乐焉。”康熙帝与其家人不仅得以欣赏自然美景,“当夫重峦极浦,朝烟夕霏,芳萼发于四序,珍禽喧于百族”,而且可以观稼劳农,“禾稼丰稔,满野铺芬,寓景无方,会心斯远。其或穱稌未实,旸雨非时,临陌以闵胼胝,开轩而察沟浍。占离毕则殷然望,咏云汉则悄然忧。宛若禹甸周原在我户牖也。”畅春园的命名,寄寓着帝王期待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江山稳固的政治用意。“既成,而以畅春为名,非必其特宜于春日也。夫三统之迭建,以子为天之春,丑为地之春,寅为人之春,而《易》文言称,乾元统天则四德皆元,四时皆春也。先王体之以对时育物,使圆顶方趾之众,各得其所,跂行喙息之属,咸若其生。光天之下,熙熙焉,皞皞焉,八风罔或弗宣,六气罔或弗达,此其所以为畅春者也。”
紫禁城外又一权力中枢所在
康熙皇帝修建畅春园的初心,是在山水上佳的京城西北郊,有一处休闲疗养、乐享天伦的私密园林,而它最终有别于一般私家园林的根本特点,还在其御园的政治属性。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始,玄烨在畅春园内的听政地点定为澹宁居。皇帝园居而不废政务,园居理政遂得到了朝臣们的认同,“皇上之御瀛台及畅春园,与在宫中无异”,畅春园的政治地位亦因皇帝的久居而随即确立。自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起,皇子允祉报告皇父的奏折中,畅春园与京城并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修订历法,畅春园与观象台并为测验地。制定历法以北极高度,黄(道)赤(道)距度的数据最为紧要,而这些数据,康熙帝均令于畅春园内澹宁居后逐日测量。以帝王为绝对核心的专制王朝,其内廷决策场所往往随皇帝行止而不时发生变化。康熙一朝,畅春园成了紫禁城外的又一处权力中枢所在。
通过畅春园的政务实践,皇家园林在皇权政治体系的功能得以清晰呈现。除了作为政务处理地点的存在价值之外,园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园居资源增强了政务活动的文化色彩,同时也为清帝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的确立,不仅强化了皇家园林的政治地位,而且,随着皇帝行止居处而相应建立起一系列有助于政务处理的措施,增强了政务处理活动的应变性和因地制宜的色彩。
皇帝行幸苑囿,理政与宫中无异,这是康熙帝兴建畅春园的根本所在,这在雍正、乾隆朝及以后得到不断强调和推行。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谕大学士,“朕因郊外水土气味较城内稍清,故驻跸于此(指圆明园)。而每日办理政事,与宫中无异,未尝一刻肯自暇逸。”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指出,“昔年皇祖、皇考皆于此地建立别苑,随时临幸。而办理政务,与宫中无异也。”嘉庆二十年(1815年),嘉庆帝重申,“诚以我朝家法,勤政为先。驻跸御园,与宫内办事,从无一日少闲。”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追述祖宗家法,强调,“朕宵旰焦劳,无时或释,无论在宫在园,同一敬畏,同一忧勤。”及至晚清,宫苑无异的理念仍然为清代君主所秉行不废。
抢救和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康熙帝驾崩后,紫禁城外的政治核心逐渐转向圆明园。雍正、乾隆两朝,逐步实现了御园理政模式的过渡,并在绍续祖宗之法的前提下在制度建设、御园规模、园林功能等方面有所拓展;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园林理政模式仍得以维系,但随着皇权政治走向衰微,朝臣对该模式的质疑日益增多,终止于圆明园被焚;至光绪朝重建颐和园,宫苑二元理政模式一度在京城西北郊短时间重现,但皇权政治处于虚弱状态,御园昔日气象不再,与畅春园、圆明园时代无法相提并论。
自畅春园建成起,清帝园居理政发展为清代的政治特色,园林理政中心先后经历了从畅春园到圆明园,再至颐和园的历史变迁。皇家园林的功能被置于皇权政治的高度,得到政治制度、官僚系统的高度配合,进而成为王朝盛衰的象征。即此而论,畅春园列为三山五园第一园,实至名归。
五园之中,尤以畅春园的现状最为寥落,山形水系久已不存,现有遗存四分五裂。畅春园,不仅作为园林实体不复存在,化为历史记忆也不甚清晰和完整。为此,抢救和保护畅春园工作,时间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意义更为重大。发掘畅春园史料,研究梳理畅春园的历史,传播和普及畅春园文化,呼吁全社会关注和护惜畅春园遗存,均为此中之义。
畅春园是三山五园第一园,是清代古典园林研究领域的璀璨明珠和历史宝库。抢救和保护畅春园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史料发掘和学术研究还原其昔日风采,可以更好更全面地系统阐释三山五园乃至清代古典园林体系的历史文化价值。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