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用情书写科技兴农答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8:35 1

摘要:金秋时节,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卓扎滩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33.33公顷青蚕28号蚕豆披上褐色的外衣,表皮干枯,内里却藏着丰收的饱满。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宪站在望不到边的土地旁,介绍着蚕豆的生长历程,细数他与土地的不解之缘。

图为张宪在蚕豆收割现场察看

金秋时节,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卓扎滩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33.33公顷青蚕28号蚕豆披上褐色的外衣,表皮干枯,内里却藏着丰收的饱满。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宪站在望不到边的土地旁,介绍着蚕豆的生长历程,细数他与土地的不解之缘。

1998年,大学毕业的张宪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互助县东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一名基层农技员。彼时,青海省杂交油菜正处于良种繁育及推广起步阶段,互助县凭借其独特的高原冷凉气候和天然的地理隔离条件,成为建设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的理想之地。但由于品种限制、技术落后,农户种植的油菜亩产仅100公斤左右。

面对这一困境,张宪和同事们积极投身杂交油菜制种及农业技术推广,带着种子深入村庄,搞起了试验田,开展杂交油菜的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及杂交油菜制种工作。杂交油菜制种流程严谨、要求极高,去杂、割父本、辅助授粉、种子收获、精选晾晒等环节都需要农技人员全程参与亲手操作。于是,张宪直接把“家”安在了田边地头。

付出终有回报。随着杂交油菜良种的成功推广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互助县油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广大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显著提高,亩产迅速突破200公斤,互助县的油菜种植面积增长到20000公顷以上。

“老百姓是最淳朴的,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产量,就回报给我们满满的信任。”张宪感慨道。经常,装着种子的车还没到,村民们就在村口翘首以盼。每次下乡搞科技宣传,看到场院上聚集的众多乡亲,他内心不仅充满着成就感,更涌动着继续奋斗的干劲。

农村出来的孩子,向来不怕吃苦。在一次油菜种质资源田间调查中,地里的露水格外重,油菜植株又高又密,才进地里没多久,张宪的全身衣服早已湿透。可当时气温接近30摄氏度,如果穿着雨衣雨裤根本闷得喘不过气。无奈之下,他和同事只好脱去外衣,上身只套一件雨衣,下身穿着短裤,一头扎进试验田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坚持完成了2850个品种资源的系统调查和挂牌工作。

凭借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张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与赞誉。之后,他进入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新的岗位上,他不仅持续深入农技推广一线,更积极开展农业试验研究,主动参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示范,为推动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倾注心力。

2001年,张宪主导脱毒马铃薯组培及良种繁育工作,为互助县马铃薯脱毒工作的延续及脱毒良种繁育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试验数据及技术支撑。

2014年开始,他又开始负责油菜、蚕豆、小麦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及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推广。每年负责建立油菜、蚕豆、小麦集中连片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20个左右、面积1466.67公顷以上。

通过试验研究、示范推广蚕豆新品种及全程机械化覆膜生产技术,全县蚕豆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年种植规模接近6666.67公顷,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蚕豆收割机在田间轰鸣驶过,让饱满洁白的蚕豆颗粒归仓。

“这台机器还能对收割的蚕豆进行二次脱粒,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在机械运转的节奏声中,互助县占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者苏占禄,正为来自全省各县区的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们讲解这款由他参与研制的蚕豆联合收割机。

苏占禄与许多普通农户有些不同,农忙之余,他热衷于钻研农机技术,并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2021年,张宪因农业技术推广与苏占禄结缘,了解到他的特长后,积极利用“昆仑英才”“三区人才”等科技人才培养资金支持苏占禄进行蚕豆覆膜播种、收获机械的改造。

在张宪的带动和资金支持下,苏占禄改装的新机械受到许多农户的欢迎,今年参与研制的新款蚕豆联合收割机得到种植户的一致好评,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扎根土地,也看见农民。不管走到哪个村社,张宪都喜欢跟农户打成一片,跟农户的交流多了,他越是心牵着农民了。“农技人员只有在田间指导才更充实,更有成就感!”张宪这样说,也这样做。

扎根于土乡广阔土地27年,张宪与农业相伴、与农民为友、与土地对话。如今,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他的身影成为这片土地最动人的风景。(全媒体记者 鲁亚娟 石军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