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小红书、快手、微博、今日头条、UC浏览器等多家平台因热搜呈现不良信息、未落实主体责任等问题被网信部门约谈处罚,这一集中整治行动释放出鲜明监管导向,更折射出网络生态治理的深层逻。
近日,小红书、快手、微博、今日头条、UC浏览器等多家平台因热搜呈现不良信息、未落实主体责任等问题被网信部门约谈处罚,这一集中整治行动释放出鲜明监管导向,更折射出网络生态治理的深层逻。
约谈背后是监管部门守护网络家园的坚定决心,此次整治直指两大核心痛点:一是未成年人保护防线的加固,平台中隐蔽传播的不良信息、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等行为,已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侵蚀;二是价值导向的纠偏,泛娱乐化炒作、极端信息传播等乱象,正消解网络空间正能量。这标志着治理已从泛化监管转向精准打击,与“清朗”专项行动“打痛打准突出乱象”的要求高度契合。
面对整治,部分网民担忧舆情收紧会抑制网络活力与监督功能,这种顾虑并非无因。网络本是民意表达与社会监督的重要渠道,若监管失度,可能导致“一管就死”的困境。但从实践看,此次整治始终坚守“精准施策”原则,如针对平台热搜环节的具体问题定向整改,而非全面管控,恰是对“管”与“放”辩证关系的把握。
网络是双刃剑,治理的关键在“适度”与“协同”。笔者支持这种靶向治理——截至2024年底,“清朗”行动清理不良信息1.87亿条,却未动摇网络创新根基,证明精准整治与生态活力可并行不悖。同时更需警惕“扩大化”倾向,避免过度干预压缩正常表达空间。
共建清朗空间需多方发力:网信部门应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标准,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创新治理手段,用户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唯有监管有精度、平台有担当、公众有共识,才能让网络既守住底线,又保持活力,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精神家园”。
来源:顾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