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疾病,它以瘙痒、皮损为典型症状,给众多患者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它就是皮肤科领域中极为常见的特应性皮炎(AD)。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剧烈瘙痒和皮损反复发作,患者往往还伴有干燥的皮肤以及湿疹样病变,这些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疾病,它以瘙痒、皮损为典型症状,给众多患者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它就是皮肤科领域中极为常见的特应性皮炎(AD)。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剧烈瘙痒和皮损反复发作,患者往往还伴有干燥的皮肤以及湿疹样病变,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而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更为常见。从全球范围来看,约有2.3亿人受到特应性皮炎的折磨,其中10%~20%的儿童都曾被其累及。近年来,我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在所有患者中,有大约50%的患者是在1岁前发病的。
一、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尽管目前对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发现了多种与之相关的因素。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特应性”疾病史,那么个体患特应性皮炎的概率就会显著提升。“特应性”(Atopy)是指个体对某些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的倾向。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包括气候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过于讲究卫生、长期食用西式饮食等)、不正确的洗浴方式、环境暴露(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被动吸烟等)、感染原和变应原的刺激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过程。同时,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当人们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症状。
特应性皮炎常与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合并发生,因此它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在众多专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揭示了导致特应性皮炎“搔抓”恶性循环的关键因素——2型炎症。当2型免疫应答出现过度激活时,会触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2型炎症反应。它主要由辅助型Th2细胞、天然淋巴细胞(ILC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介导发生。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2型炎症疾病,而特应性皮炎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特应性皮炎患者身上,典型的“瘙痒-搔抓免疫循环”也与2型炎症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当患者搔抓皮肤时,会激活2型免疫应答,进而引发后续瘙痒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细胞因子一旦传达到感觉神经,就会触发患者继续抓挠的冲动,从而形成“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使皮肤状况愈发恶化。
除了特应性皮炎之外,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结节性痒疹等疾病也都是2型炎症疾病这棵大树上的分支,它们都与2型炎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身上,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特点:
(一)婴儿期(≤2岁)
婴儿期的特应性皮炎发病时间相对较早,最早可在出生后2周内出现症状,但以出生2个月以后发病的情况更为多见。在这一时期,患儿的双颊、额部或头部皮肤常常会出现干燥、红色丘疹,这些丘疹可能会伴有渗出、结痂等情况,而且病情还可能进一步蔓延至四肢,给患儿带来极大的不适。
(二)儿童期(2~12岁)
多数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患者是由婴儿期演变而来的。在这个阶段,皮损主要累及四肢的屈侧或伸侧,其中肘窝、腘窝是最常受累的部位。患儿的皮肤通常会呈现暗红色,并且经常伴有抓痕等继发皮损。此时的皮疹多表现为干燥肥厚,有苔藓样变,这使得患儿的皮肤状况看起来更加严重,也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青少年及成人期(12~60岁)
青少年及成人期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其病情可能是从婴儿期、儿童期发展而来的,也可能是在青少年期才首次发病。这一时期患者的皮肤多呈弥漫性干燥,皮损好发于面颊、颈部和四肢屈侧,同时也会累及躯干、眼睑、手部等部位。由于皮损范围较广,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老年期(>60岁)
与儿童和成人特应性皮炎相比,老年期的特应性皮炎在皮疹分布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四肢伸侧和背部,而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腘窝病变的发生率则显著降低,呈现出一种“反向”分布特征,即以伸侧分布为主。此外,老年期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生殖器部位和手足部位皮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皮损类型方面,老年期患者的皮损疹型较为多样,可以表现为红斑、丘疹或苔藓样变,而且痒疹的发生率也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特应性皮炎患者。
三、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严重性评估
目前在国际上,存在着多种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例如Hanifin & Rajka诊断标准、康田诊断标准、英国(Williams)诊断标准等。2016年,我国的张建中教授等提出了成人/青少年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张氏标准),该标准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条件:1、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2、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3、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EOS升高和/或一种以上特异性IgE阳性。在诊断时,符合1+2或1+3的条件即可确诊为特应性皮炎。其中,特应性个人史指的是曾经或现在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或过敏性结膜炎等特应性疾病;特应性家族史则是指三级亲属中有湿疹/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或过敏性结膜炎等病史,这一标准主要适用于成人和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一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并不典型,因此医生在诊断时不能轻易排除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性,而应当仔细进行检查和问诊,必要时还需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其他一些疾病进行区分,如脂溢性皮炎、非特应性湿疹、单纯糠疹、鱼鳞病、疥疮、副银屑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皮肤T细胞淋巴瘤、Netherton综合征、高IgE综合征、Wiskott-Aldrick综合征、特应性皮炎样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这些疾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特应性皮炎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需要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的检查手段来进行准确的鉴别。
对于特应性皮炎严重度的评价,目前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特应性皮炎评分、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研究者整体评分法、瘙痒程度视觉模拟尺评分等。此外,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指标来进行初步判断。例如,轻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疹面积通常小于5%;中度患者的皮疹面积在5%~10%之间,或者皮疹反复发作;而重度患者的皮损则会超过10%体表面积,或者皮炎呈持续性,瘙痒剧烈到影响睡眠。通过这些方法对疾病的严重度进行评估,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策略
特应性皮炎治疗的核心目标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医患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遵循阶梯式治疗(分级治疗)的原则来进行治疗。
(一)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正确沐浴和使用功效性润肤剂两个方面。在沐浴时,水温应控制在32~38℃之间,并且要选择低敏无刺激的弱酸性洁肤用品。使用功效性润肤剂则可以帮助恢复和保持皮肤的屏障功能,这对于改善患者的皮肤状况、减轻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和系统药物两大类。外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PDE-4抑制剂等,但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还可以使用系统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能够从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帮助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三)长期管理
总之,特应性皮炎患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像管理其他慢性病一样,长期、系统地进行管理。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管理,患者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使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归到良好的状态,摆脱特应性皮炎带来的困扰,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
作者:申洁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
来源:纵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