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张“学生偷快递被公示”的图片在网络热传。通报中详细列出涉事学生的年级、班级、性别及偷盗件数,例如“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一女生9天内连续盗窃快递9件”,但并未公开具体姓名。此类公示在校园内以电子屏滚动播放,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支持其警示作用,也有人质疑侵
近日,一张“学生偷快递被公示”的图片在网络热传。通报中详细列出涉事学生的年级、班级、性别及偷盗件数,例如“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一女生9天内连续盗窃快递9件”,但并未公开具体姓名。此类公示在校园内以电子屏滚动播放,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支持其警示作用,也有人质疑侵犯隐私。
图片来自钱江视频
偷取他人快递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属于盗窃行为。根据法律规定,盗窃可处5-10日拘留或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15日拘留,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
- 单次偷盗且金额较低:通常以批评教育为主;
- 多次偷盗(如9天偷9件):需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 未成年人涉案:若未满16周岁,可能责令监护人赔偿并加强管教,但若屡教不改,仍面临法律制裁。
图片来自钱江视频
针对网友对“公示侵犯隐私”的质疑,从法律角度分析,涉事通报是否侵权取决于以下核心要素:
1. 信息指向是否明确:通报未公布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特征,仅提及“年级+专业”,无法直接锁定具体个人,不构成隐私泄露;
2. 目的与手段是否合理:公示若以警示为目的,且控制在必要范围内(如仅内部通报),可视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合理举措。
若遇到类似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取证:保存监控录像、快递单据,记录偷盗时间、物品价值;
2. 报警处理:尤其是多次偷盗或金额较高时,警方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介入;
3. 民事索赔:要求偷盗者赔偿损失,若对方是未成年人,向其监护人追责。
“偷快递”绝非小事,一次侥幸可能留下终身污点。此次公示事件既是对违法者的警示,也是对公众普法教育的契机——法律不会因“学生”身份网开一面,道德底线更需每个人坚守!
来源: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