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概两周前,我参加了一场心理探寻的活动,我是那一期的案主,也就是我提出我希望解决的议题,其他人通过高质量的提问帮助我理清思路、促进觉察。
大概两周前,我参加了一场心理探寻的活动,我是那一期的案主,也就是我提出我希望解决的议题,其他人通过高质量的提问帮助我理清思路、促进觉察。
当我提到我期待自己在社会里的角色是“温暖和智慧的”,一位熟人回应道:你本来就是这样的啊。我很想告诉她,在我听到这句话的当时,就在线上会议的另一端,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好像那一刻的感受是,我努力了半生,想要获得某种证明,那种证明看似只需要自己认可,但是当不期而遇地等来了那一句“确认”,一切努力瞬间就圆满了。
一、我们为何在“等待确认”中耗尽心力?
这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中,引发了我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总在等一个“确认”。等老板一句“项目做得不错”,等同事一句“你真靠谱”,等家人一句“你的选择是对的”。这种对外部反馈的依赖,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对自己的信任。
职场中,“确认焦虑”表现为:提交方案后反复检查邮件、开会时过度关注他人反应、晋升失败后陷入自我怀疑等等。盖洛普调查显示,72%的职场人存在自我认知偏差,其中45%的管理者认为“员工缺乏清晰自我认知”是团队协作的主要障碍。这种对外部确认的依赖,正在悄悄侵蚀我们的心智能量。
二、“等待确认”背后的心理密码——条件式自我价值感
为什么一句简单的“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会引发如此强烈的情绪?从心理学视角看,这可能源于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式自我价值感”:我们习惯将自我价值建立在“被他人认可”的条件上,如同童年时只有考100分才能得到表扬,成年后便将这种模式迁移到职场。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当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会形成稳定的内在动机;反之,就会陷入对外部反馈的过度依赖。例如,若职场中长期缺乏能力认可或同事关系疏离,我们就会像沙漠中的人渴望水源一样,疯狂寻找外部确认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三、从依赖外部到内在确认的理论依据
1. 两种心智模式的对决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提出,固定型思维者认为“能力需要被证明”,会将他人确认视为终极证明;而成长型思维者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发展”,更关注自我提升。面对领导批评,前者想“他是不是觉得我不行”,后者则思考“我能学到什么”。
2. 脆弱性与真实自我
社会学家Brene Brown指出,过度追求外部确认的本质是害怕暴露真实自我。她的研究发现,那些敢于展示脆弱、接纳真实自我的人,反而能获得更深刻的联结与内在平静——就像开头那个瞬间,熟人的确认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打破了“我必须证明自己”的伪装。
四、从“等确认”到“自我确认”的小例子
小李的“成就清单”:用事实对抗自我怀疑
26岁程序员小李总觉得自己“毫无特色”,心理咨询师引导他记录“微小成就清单”——包括“独立解决线上bug”“帮助新人熟悉流程”。三个月后,小李发现自己并非“无价值”,只是从未主动确认过自己的贡献。
这个例子印证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自我确认的第一步,是像对待朋友一样客观记录自己的努力,而非等待他人“施舍”认可。
五、从“等待一个确认”到“成为自己的确认者”
1. 心智升级的三个关键认知
确认不是终点,而是路标:他人的确认像GPS导航,能帮我们校准方向,但驾驶权永远在自己手中。脆弱不是弱点,而是入口:敢于承认“我需要被看见”,但更要相信“即使不被看见,我依然重要”。内在确认不是自恋,而是生存技能:外在评价可能随时变化,唯有内在确认能提供稳定的“心理锚点”。2. 自我确认的日常实践工具
工具1:“3×3”自我确认日记
每天记录3个“微小价值事件”+ 3个该事件中体现出的“能力关键词”,强化“我在主动创造价值”的认知。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职场内在力量核心要素: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
工具2:冥想式自我确认
每天5分钟“自我确认冥想”:对镜说三句肯定的话(如“我接纳我的不完美,也认可我的努力”)。长期练习能激活大脑奖励中枢,减少对外部确认的依赖。
写在最后:确认的终极形态,是与自己和解
真正的心智成熟,是有一天我们能对自己说:“即使没有那句‘你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也知道我在成为温暖和智慧的人。”
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做自己的确认者吧——不是因为傲慢,而是因为懂得:你我的价值,本就不需要“等”来证明。
来源:易喜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