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强先生历经十余年编撰而成的《袁同礼年谱长编》一书,自2024年7月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收获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在国际学术界,《长编》同样得到相当程度的关注,陆续有评文刊载于各大报刊。兹选取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魏宁(Nicholas M
引言
雷强先生历经十余年编撰而成的《袁同礼年谱长编》一书,自2024年7月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收获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在国际学术界,《长编》同样得到相当程度的关注,陆续有评文刊载于各大报刊。兹选取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魏宁(Nicholas M. Williams)在《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上发表的一篇评文,分享于此。
《袁同礼年谱长编》,雷强 撰
袁同礼(1895—1965)生于北京,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预科,随即开始了他终身的图书馆事业,最初在清华学校图书部担任助理。他最具影响性的职务是担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该馆的前身之一为清朝学部筹建的京师图书馆,并最终发展为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
20世纪20、30年代,袁同礼通过出国留学、往来书信和访问,与外国机构和学者建立联系。在筹建、扩充馆藏的过程中,他还致力于以现代目录学原则对文献予以整理、编目和揭示,以期最大程度推动国内外学术事业的发展。国共内战爆发后,他偕家人远赴美国,晚年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书目编纂,这些研究工作大部分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帮助下得以完成。
雷强先生根据书信笔迹进行学术判断
这部书是袁同礼的五卷本年谱,内容以袁同礼与世界各地学者、图书馆员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主。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雷强在编撰、阐释每封信时均做了出色的工作,譬如识别出写信人的笔迹和阐释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仅如此,撰者还亲自编定了体量惊人的人名索引,使得这部巨著出人意料地便于学者和普通读者阅读,也为研究现代中国图书馆史、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学术交流、现代汉学史提供了宝库。
年谱中保存了大量关于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珍贵讨论,例如如何应对中文书籍编目与索引的挑战。1922年,袁同礼在致蔡元培(1868—1940)的长信中提出多项创新性编目方案(第104–108页),建议采用“笔画数—部首—次部首”三级索引法,这一概念源自意大利学者布列地(P. Poletti)所编《华英万字典》。1926年,刘半农(1891—1934)致信袁同礼,批评林语堂(1895—1976)新提出的索引方式过度依赖音韵学知识(第144–145页)。
义理寿致袁同礼函(葛斯德华文藏书库藏)
袁同礼对此类编目技术讨论不仅限于中国学人内部,1929年他与义理寿(Irvin V. Gillis,1875—1948)交换了多封信件(第261、274、276–278页),后者当时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采办中文图书,这些书籍即北美地区鼎鼎有名的葛思德东方藏书库。两人的信件表明义理寿对此时中文索引的各种方案均表不甚满意,但遗憾的是,关于中文检字法的详细书信未能全部保存下来。
此外,袁同礼还与20世纪许多著名学者保持通信,这些人物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如比他年轻的王重民(1903—1975)、向达(1900—1966)、卫德明(Hellmut Wilhelm,1905—1990)等。二战前后,他还在数次出国考察中亲自拜访许多著名学者,其中包括法国汉学巨擘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以及苏联学者聂斯克(Nikolai Nevsky,1892—1937)。
比利时传教士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1881—1971)
然而,袁同礼为人较为务实,通信主要聚焦于实用问题。他勤奋地工作直至1965年2月6日去世,年谱中的最后一封信写于他去世前仅一周,是比利时传教士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1881—1971)的一封来信。他询问北京图书馆是否藏有耶稣会士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中文著作《万物真原》的蒙古文译本。田清波调侃道:“您离开北平多年,我本不抱幻想,但万一呢?”(第3026页),可惜年谱中未收录该件的回信。
袁同礼在早期职业生涯的主要项目之一是搜集和研究《永乐大典》副本的流散情况。这些信件印证了他为搜集残卷、调查其传播情况所做出的努力。在美国时期,袁同礼尤其积极致力于书目学研究及索引编制。从西方汉学的角度看,袁同礼的重要贡献之一是《西文汉学书目》(China in Western Literature),这本书是《考狄书目》(Bibliotheca Sinica)的续编。我在华盛顿大学修读“汉学资料与方法”课程时,它是一部案头必备的参考利器。值得一提的是,胡适(1891—1962)曾屡次为袁同礼的这项研究提供资助,以支持这本巨著的编写工作。
蒋梦麟题《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扉页书影
《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是袁同礼在晚年致力的众多编纂工作之一,这是一项向中美学术交流致敬的伟大工程,从某一角度反映了20世纪中前期的中美交流热潮。袁同礼在中国的职业生涯以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抗战年代为主,这虽是中国重大创伤时期,但也见证了中美之间的深厚友谊。这种友好氛围从书信中屡屡显现。例如他与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的缔造者恒慕义(Arthur W. Hummel,1884—1975)通信频繁,双方亲切交换资料,讨论两馆间的文献互补。1933年,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A. Rockefeller,1908—1979)致谢袁同礼馈赠《故宫钟表图书目录》并忆及此前在北平盘桓时的友善款待(第503页)。
今天,中美学者之间仍有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重温袁同礼的全球交流和不懈通信,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令人怀缅字里行间的国际协作精神。
(作者魏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本文原为英文,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第145卷第2期,第425-426页。雷强先生翻译为中文,标题为编者所拟。)
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图)馆长的一生行迹与学术交往详实呈现了中国学术现代化转型、现代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奠基的恢宏历程2800多件书信、档案初次整理披露
《袁同礼年谱长编》(全五册)
雷强 撰
简体横排
16开 平装
978-7-101-16452-7
980.00元
来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