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争议:预制菜的AB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1:53 1

摘要:“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的吐槽迅速登上热搜,引爆了全网对预制菜话题的关注。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的吐槽迅速登上热搜,引爆了全网对预制菜话题的关注。

西贝客服人员随即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但这样的回应并未平息争议,反而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

一场吐槽引发的行业地震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核心在于预制菜的界定与透明度。这不是罗永浩首次对预制菜发声,2024年11月,他就在微博表示:“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

关于什么是预制菜,早在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对于预制菜的这一定义,消费者与定义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在消费者眼中,“非现做”就等同于“预制菜”。

预制菜的定义之争

从监管层面看,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监管规定明确将中央厨房模式排除在预制菜范畴外。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作为消费者的网友表示,经过中央厨房处理、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的菜品就是预制菜,“用‘预加工’代替预制菜,就是在玩文字游戏”。

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就已经点名了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等问题。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呼吁商家主动清晰公示。

从连锁快餐店到公司食堂、普通餐厅再到高档餐厅,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

餐饮企业的应对策略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不少知名餐饮企业已主动在菜单中加入“现场炒制”“部分产品预加工”等标识。有的餐厅则加大“现炒现做”的招牌,以招徕更多顾客。

内地餐饮品牌“老乡鸡”用标签表明预制菜品种类。该企业公开表示,其正餐菜品中餐厅现做占比70.6%,半预制占比27.7%,复热预制占比1.7%。

西贝事件后,海底捞在武汉、深圳等门店菜单中,对多款儿童餐产品(如活力牛牛儿童餐等)均添加了“部分预加工”的标注字样。西贝也表示正在与上游供应商积极沟通,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保质期。

监管与行业的回应

针对争议,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三大央媒接连发声,强调预制菜本身并非问题所在,信息不透明与信任缺失才是核心矛盾。

央视新闻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公众知情权,餐饮企业须在菜单、点餐系统等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上海等地已试点“预制菜公示栏”,北京部分餐厅通过二维码追溯菜品来源。

行业专家认为,当前行业共识聚焦三大方向:强制明示预制菜使用范围以保障知情权,通过营养优化技术实现“美味健康兼得”,以及完善法规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9月21日20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您如何看待预制菜模式?

预制菜是否应强制标注?

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来源:大理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