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书院,实际是讲经布道的地方,多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清代的书院,则完全变成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已经成为州县学的重要补充。不管其性质如何变化,书院都是普及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它的兴盛与
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书院,实际是讲经布道的地方,多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清代的书院,则完全变成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已经成为州县学的重要补充。不管其性质如何变化,书院都是普及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它的兴盛与否,是一个地方文化教育是否发达的标志;它的存在与发展,又是促进一个地方教育兴盛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保证。
明清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德州书院有七处,他们分别是南湖书院、崇仁书院、醇儒书院(柳湖书院)、董颜书院、繁露书院、州卫书院、正谊书院等。需要弄清楚的是,德州书院并不是七处同时存在,而是一般保持在二至三处,当然这是由当时德州的人口和城市规模所决定的。如明末从万历年间一直到明朝灭亡,德州书院一直是崇仁和醇儒两处并存;清代中前期是柳湖、董颜、繁露三处书院并存;清末一段时间则是柳湖、繁露、州卫三处书院并存;在书院消失前最后的十几年内,德州的书院则是繁露、州卫、正谊三处并存。随着戊戌变法的实行,旧的州县学和书院被新起的劝学所、小学堂、师范讲习所等所取代,书院也就成了一个只带有文化色彩的历史名词而已。
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为明正德八年(1513)举人邹颐贤所建。邹颐贤,字芦南,曾任河南新乡、山西阳城县令和甘肃凉州府通判。离职回德后,在城南创建了南湖书院,“集诸生艺课其中”。并留下了“圣教仰洙泗,圣门多鲁人。大道久湮塞,执艺何纷纷。发轫异涂辙,腹历背荆榛。养蒙正厥初,圣功固以淳。慨自微言绝,程朱继斯文。苏湖有遗教,授受传至今……”的诗篇。院内除筑有读书台、斋室、膳室、茶寮、芦南书屋外,庭院遍植花木,古色古香,饶有园林之胜。明嘉靖年间,进士丁永成、举人杨梅、贡生袁一琴都曾在此书院学习。明万历年间废弃。这是见于记载的州城最早的书院。
崇仁书院
崇仁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程绍所建。程绍,字公业,曾任河南洛阳、汝宁府推官,户科给事中、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工部右侍郎、工部尚书。致仕归里后,为振兴德州文风,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城内步云街西北处(今德城区吕家街北口)创建了崇仁书院。明代知州马明瑞曾经课士于此。崇仁书院旁筑有泮宫、泮池、文昌阁、大成殿等建筑。清乾隆年间废弃。清末,曾于此地建立龙神庙初级小学堂。
醇儒书院(董子书院、柳湖书院)
醇儒书院,初名董子书院。据清雍正《山东通志》载:“董子书院,在儒学东,旧废。明正统间知州韦景元掘地得董子读书台石刻,询其故址复焉。弘治十二年(1499)巡抚熊翀鼎新之,万历四十三年(1615)知州马明端改建于西门外(运)河东浒,易其名曰醇儒书院”。址在竹杆巷西口北面。董子读书台座北面南,台高两米,砖石结构。大门前有20余级台阶,院内有北上房3楹,前出厦,明柱4根,石雕柱墩。前檐木格雕花,东西两侧各有青砖小楼,分别为钟楼和鼓楼。东西厢房各3间,庭院内古松柏、古国槐浓荫蔽日,整座读书台显得古朴典雅。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台)朱廷桢再次重修,并在此建亭种柳,改名柳湖书院。士子集会于此,咏诗讲学,盛极一时。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宗南巡,驻跸德州,为柳湖书院题诗曰:“天下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道光五年(1825)改为义学,光绪末年又改为董子台初等小学堂。津浦铁路修建时,董子读书台被拆毁。2008年,德州市政府在经济开发区重建董子读书台和董子文化街,现已成为德州市的重要文化景点和旅游景区。
董颜书院
董颜书院,顺治十年(1653)田绪宗创建于董子读书台,后康熙三年(1665)田雯于今吕家街苗家胡同复建。田绪宗,字仿文,号蓼庵,清顺治八年(1651)秋举于乡,九年(1652)考中进士,任浙江处州府丽水县知县,多有政绩,卒于任内。《安德田氏家谱》载:“广川郡(德州)有董子台读书遗址,荒圮不治已久;唐颜真卿为平原太守,醇儒忠臣,异代同撰,创集合祠于卫河东岸,额曰董颜书院。集士之能文者讲
学其中,俎豆弗衰”。康熙三年(1665),户部左侍郎田雯打算予以修葺,但因周围民户对董子读书台地多有侵占,不得不购买吕家街“止园”部分土地予以重建。有布衣诗人之称的田霢,曾长期担任该书院的山长,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重要人才。田雯、田霡兄弟谢世后,董颜书院曾一度荒废,道光五年(1825)改为义学。
繁露书院
繁露书院,也称“德州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督粮道汪汉倬建。址在今城内天衢路与解放北路交叉处的西南角处。地势宏敞,屋宇广阔。道光年间,督粮道鲁垂绅、景霖等各任道使,“皆振兴文教,极一时之盛”。国内知名学者韩锡胙、周永年、张庆源曾先后担任过山长,李文藻、于如川、杜钟英等担任过教授。到咸丰年间,“戎马倥偬,渐见荒废”。直到督粮道沈维璥上任后,邀邑人封兆桐主持重修,并“筹款增加膏火”。此后,历任督粮道为造福艺林,培养寒士,皆奖掖士子,不遗余力。清宣统元年(1909)改为师范传习所。
州卫书院
州卫书院为清咸丰八年(1859)知州张应翔、卫守备叶宗训同建,故名“州卫书院”。地址在大西门内吕家街中间路西(今德州三中校址)。院落宽阔,房舍整齐,为本州岁科考试之所。后因兵乱,州内数处书院所藏之书汇集于此,故藏书甚多,为文士集会之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主讲王子香任最后一任山长,蒙院六年。光绪三十年(1904)停办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所藏之书,于民国时几经变乱,全部失散。后几经扩建,于1972年改为德州市第四中学。后改为职业中学,与德州学院合并。此地现已成为新建居民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东修通志,要求德州呈送《德州志略》。于“州卫书院”设修志局,由山长吕青云主持并主编。参与编修《德州志略》人员:主编吕青云。人员:进士马翥、贡生魏寿彭、文学魏寿彤、李泽棠。距乾隆《德州志》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时间跨度为108年。一月之间完成,定名为《德州志略》,并得到省通志局肯定。除上报本和州衙存档本外,参编人员每人手抄一份藏家,以作纪念和供以后编志所用。现见光绪《德州志略》书眉有“州卫书院校订本”字样。
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是德州最后建立的一家书院,仅存世十余年的时间,地址在城内卢家井街(今石芦街石芦小学南半部)。书院取名于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的社会主张。清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督粮道善联与满州驻防营捐资合建,“为旗学生肄业之所”。此时,已接近书院历史发展的尾声。清末,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兴办新学,州学停办,正谊书院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劝学所。辛亥革命后,改为石芦小学堂。(原载《德周刊》2012·2·17;原名为《明清时期的德州书院》)
来源:禹贡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