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擘画到实践!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五年蝶变,成中国式现代化人权保障有力证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22:45 1

摘要: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时强调,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要高度重视。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时强调,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要高度重视。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日,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举行“殷殷嘱托指引无障碍 立法为民造福千秋代”主题馆日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来自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市规划自然委、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和住建系统、工信系统、交通系统、残联系统、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及新闻媒体的代表近200人参加活动。

“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重要指示指引下,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成为关乎民生的‘国之大者’,融入国民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住建部国家标准,置入工信部信息化标配,融入交通部无碍出行,纳入最高检‘公益诉讼’,列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认证,伴随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落地施行两周年,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致辞中表示,中央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将适老化、适儿化与无障碍列为城市更新的宜居条件,老旧小区改造将无障碍作为基础设施,“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每一个“好”字都离不开无障碍环境的先决条件,每一个“好”字换来的都是老百姓最开心的笑颜。

五年来,无障碍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大众在这一进程中持续收获幸福感,这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权保障实践最鲜活、最有力的证明。

以使命为帆,领航无障碍高质量发展

据记者了解,本次活动共分为:展馆参观、领航奋进、成果展示、成果分享等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会嘉宾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馆长赵幸的引领下,实景体验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鲜红的横幅高扬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馆藏的“6.28”大法颁布之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到“顶天立地”的法书雕塑,从“无障碍 好设计”优秀案例,到中国“复兴号”高铁列车无障碍车厢实景模型以及九牧无障碍卫生间改造样板间,处处彰显着中国无障碍事业人民至上的发展成就。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在主旨报告中以《理想与情怀 文明与进步》为题,以总书记人民情怀为引领,诠释中国建筑学会特有的基因与特征,传递时代进步与实践行动的正能量,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行业垂范作出实效。北京市规划自然委党组成员石晓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在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牢记总书记指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同时,湖南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尹华凯从湖南无障碍环境建设五年实践的角度,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关于无障碍重要指示对湖南乃至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湖南五年变化折射出总书记指示产生特殊效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冀祥德在主旨致辞中介绍了国家权威出版物蓝皮书的作用与意义,阐述出版单位与无障碍智库对接的时代作用与价值,多部无障碍蓝皮书的呈现,正是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践行,是皮书出版社服务国家无障碍建设事业的具体行动。

记者了解到,五年来,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牢记嘱托、不忘使命,与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合作推进了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落地,共建共享了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荣获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一系列荣誉和专业认定。

赵幸表示,未来,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将多方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城市规划与治理现代化,让我们的家园更宜居、更和谐、更美丽。

以成果为证,将“无障碍”融入社会肌理

五年风雨历程、五年奋斗实践,五年收获成就,在总书记重要指导指引下,推进了一部法的落地实施,建成了一个馆的首创佳绩,无障碍的奋斗者们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无障碍高质量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以一年的生动实践,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细化为可感知的场景、成为可复制的标准、成为可推广的经验,成为推动“平等、融合、共享”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梦想走入现实的推手。

在成果展示阶段,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骆燕推介《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报告书》及一年展陈成果,以翔实的数据和图片展现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开放一周年所获得的超高评价和价值体验。协会副秘书长王荔发布了《中国无障碍发展成果首度走进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报告书》,以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优秀成果案例亮相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诠释“人人享有无障碍”的中国故事。

在成果分享的高光时刻,16个类别、26项凝聚心血的无障碍领域成果依次登场,每一项成果都精准回应着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在城市街头,盲道不再被占用、坡道不再有障碍,老旧小区加装的电梯让高龄老人 “一键回家”;在交通枢纽,无障碍指引标识清晰醒目、爱心专座优先保障,智能导盲设备让视障群体独立出行成为可能;在信息领域,政务APP上线“语音读屏”功能、电视节目配备实时字幕,让听障、视障群体能平等获取信息、参与公共事务;在服务场景中,无障碍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助医、代购代办服务,用专业与温暖填补服务空白……每一项成果都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分享”的价值传递,它们承载着无障碍志愿服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平等参与社会”的初心使命,更彰显着全社会共同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责任担当。

当26项成果在分享中被逐一解读,它们不仅是过去一段时期无障碍建设的“成绩单”,更成为未来发展的“指南针”, 它们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额外工程”,而是关乎社会公平、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无障碍志愿服务不是“小众行动”,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事业”。

未来,随着更多成果的落地、更多力量的加入,“无障碍”将真正融入社会肌理,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包容的环境中,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