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岁少年李明,其书写《将进酒》的视频中,运笔流畅、气势磅礴,单字结构舒展,通篇布局一气呵成,符合大众对“书法”的浪漫想象。这种“天才少年”的故事性进一步放大了作品的吸引力,人民日报等媒体的转发更强化了其“书法神童”的标签。
对于李明的“书法”,大众认为可以,专家为什么说这个不是书法呢?今天我们来说一说,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认知
13岁少年李明,其书写《将进酒》的视频中,运笔流畅、气势磅礴,单字结构舒展,通篇布局一气呵成,符合大众对“书法”的浪漫想象。这种“天才少年”的故事性进一步放大了作品的吸引力,人民日报等媒体的转发更强化了其“书法神童”的标签。
大众往往将书法等同于“写得好看的字”,更关注视觉效果而非技法细节。例如,李明的“百福图”中100个福字形态各异,被网友形容为“打印机级别”,这种形式上的丰富性直接满足了大众对“吉祥文化”的情感需求。
短视频平台的快节奏浏览习惯,使得观众更倾向于点赞“一眼惊艳”的作品。李明的书法通过夸张的动作和戏剧性的场景,天然具备传播优势,而专家强调的笔法、章法等细节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感知。
专家否定的专业依据,专家指出李明的书法属于“江湖体”,其核心问题在于脱离传统法度,笔法单一刻意抖动笔画以制造“飞白”效果,缺乏中锋用笔的立体感与提按变化。字形夸张变形,如“风”字肩膀下垂、“破”字结构生硬,违背汉字的重心规律与空间美感。通篇以匀速书写,缺乏墨色干湿浓淡的节奏变化,行气松散。
专家并不排斥创新,但强调创新需建立在传统根基之上。例如,当代书法家曾翔的“拖把书法”虽引发争议,但其作品仍保留了对线条质量与空间构成的探索。而李明的创作被认为是“伪创新”,通过表面的视觉刺激掩盖技法的匮乏,实则背离了书法艺术的本质。
所以说,大众与专家对李明书法的争议,实则是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变迁的缩影。书法艺术若想在当代焕发生机,既需坚守“技道双修”的传统,又需探索与时代对话的新路径。对于李明这样的爱好者而言,唯有以敬畏之心研习经典,方能在笔墨间找到真正的艺术表达。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