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这个世界什么时候连上当受骗都有了门槛?家住上海宝山区的王女士最近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本是一片好心想着家人健康,特意花大价钱买了10盒益生菌产品。
骗子们的防范措施比银行还严:设年龄门槛、搞身份认证、连记者想卧底都被火眼金睛识破踢出群。
骗子为何变得如此"专业"?老人们又是怎样一步步掉进这个精心编织的陷阱?
说起来,这个世界什么时候连上当受骗都有了门槛?家住上海宝山区的王女士最近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本是一片好心想着家人健康,特意花大价钱买了10盒益生菌产品。
可谁能想到,这番心意换来的却是家人的埋怨和拒绝:"这种东西来路不明,我们不敢吃!"家人的反对让王女士感到既委屈又难过。
更让人意外的是,王女士观看的根本不是普通直播。这是一个神秘的私域直播间。想要进入这个直播间,必须先通过微信群获得链接,还要输入密码才能观看,普通人根本刷不到。
最关键的是,这个群有个硬性门槛:年龄必须在55岁以上。如果你不满足条件,骗子根本不屑于骗你!
央视记者曾尝试混入调查,结果直接被工作人员拒绝:"公司有规定,要求55岁以上的人才能进群。"
后来为了深入调查,央视不得不派出年龄更大的记者,经过实名认证、身份登记、答题验证等一系列复杂程序,才终于成功打入内部。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涉老网络诈骗案件同比增长32%,其中私域直播诈骗占比已达15%。
广州76岁退休教师陈先生被类似平台诈骗8万元,杭州警方破获的"银发健康"案件涉及全国2万余名老年人,金额超过1.2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像王女士一样善良却受伤的老人。
骗子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精准围猎"的?答案就藏在他们精心设计的"三层过滤器"机制中。
第一层过滤:年龄筛选。就像机场安检一样,55岁是他们设定的硬性门槛,把那些辨识能力较强的年轻人直接挡在门外。
这不是随意设定的数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专家分析指出,55岁以上群体在数字化环境中更容易产生认知盲区,对复杂的网络营销手法缺乏足够警惕。
第二层过滤:信息茧房构建。骗子把老人从开放的公共空间转移到封闭的微信群,就像把他们关在一个只有骗子声音的密室里。
在这个密室中,主播从头到尾只是口头宣讲,你根本看不到任何实际产品。他们会把一款普通的益生菌吹得天花乱坠,声称对肠胃有"立竿见影"的好处,甚至能抑制幽门螺杆菌。
更绝的是,这些直播内容"阅后即焚":链接需要密码进入,结束后立刻失效,无法回看。第三层过滤:饥饿营销。直播中不直接卖货,而是在结束后才在群里放出限时购买链接。
配合"独家福利"、"粉丝专享价"等说辞,很容易在群内营造出紧迫感和从众效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这种封闭信息环境利用了老年人的信任心理和健康焦虑"。
许多老人购买产品的初衷就是为了家人健康,骗子们把这种消费行为包装成爱与责任的体现,在情感上更具杀伤力。
《老年消费心理与网络诈骗关系研究》显示,信息茧房效应是诈骗成功的关键因素。
最让执法部门头疼的,是这套骗局的"脱身计"设计。
当王女士拿着产品去市场监管局咨询时,她陷入了困境。口头的宣传无法证实,直播的视频已经消失,线下的门店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就是骗子最高明的地方:对整个交易链条进行了系统性切割。
所有直播内容和运营都由"总部"在后台操控,而你家楼下的实体门店只扮演两个角色:引流的入口和提货的仓库。
你去门店里看,货架上空空如也,找不到任何与"神奇"益生菌相关的宣传信息。这巧妙地切断了线上虚假宣传和线下实体空间的直接联系,让监管部门很难抓住把柄。
更狡猾的是支付环节。中国消费者协会分析指出,这类骗局会刻意引导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付款,完全绕开正规电商平台的监管系统。
资金流向难以追踪,也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易记录,导致证据链完全断裂。美国FTC数据显示,60岁以上群体网络诈骗损失占总损失的40%,私域营销诈骗是主要形式。
日本建立的"银发守护"预警系统有效降低了老年人受害率,而欧盟《数字服务法》对私域营销有严格规范。
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目前多地执法部门已对涉事方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
但这样的处罚力度,对于动辄涉及上亿资金的骗局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国科优选"的骗局本质上已经不是传统的"忽悠"了。它更像一个利用数字化工具为欺诈量身打造的封闭生态系统,暴露了私域流量野蛮生长时代针对老年人的监管苍白。
想要打破这些"隐形围墙",单靠监管部门远远不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正式启动针对私域直播的专项整治行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部分电商平台也开始内测私域直播实名制和内容审核机制。但更重要的是,这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做子女的,需要花更多时间关心父母的数字生活,听听他们在手机里都在看些什么、信些什么。
不要等到老人被骗了才后悔莫及。社区应该承担起责任,多组织防诈骗的宣传教育,让老人们武装起自己的头脑。那些提供平台的互联网公司更不能置身事外。
技术向善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你们有责任去识别和治理这些利用平台作恶的行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网络诈骗社会影响评估》显示,老年人网络诈骗对家庭关系和社会信任造成严重冲击。
专家预测,随着监管加强,此类诈骗可能向更隐蔽的形式转变,未来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必须从被动救济转向主动预防。
发现老人有异常消费行为时,要及时沟通处理,保存好直播录屏、产品包装、支付凭证等关键证据。
如果不幸被骗,第一时间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通过12315平台投诉,向公安机关报案。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老人陷入过度自责,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私域直播骗局暴露了数字时代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系统性挑战,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
随着监管日趋严格,此类骗局必然向更隐蔽形式演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和协同机制需要同步升级。
你身边的老人是否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守护他们的数字生活安全?
来源:心灵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