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人多有“窥一斑而谓全豹”之误,见一则信息便自诩洞悉事之全貌;更在片面论调的洗脑裹挟下,反唇质疑那些叩问信息真实性的清醒者。然现实之荒诞,常超乎想象:或有职位未及“广而告之”,名额已暗定归属;或有政策刚“白纸黑字”出台,旁人早布局妥帖。你是否也曾扼腕——为何信
世人多有“窥一斑而谓全豹”之误,见一则信息便自诩洞悉事之全貌;更在片面论调的洗脑裹挟下,反唇质疑那些叩问信息真实性的清醒者。然现实之荒诞,常超乎想象:或有职位未及“广而告之”,名额已暗定归属;或有政策刚“白纸黑字”出台,旁人早布局妥帖。你是否也曾扼腕——为何信息初露锋芒,他人已预判精准、抢占先机,唯己步履迟缓,总落人后?
莫非此辈天生“智珠在握”,能“未卜先知”、深谙决策者所思?非也。他们并无“三头六臂”之能,智慧亦与常人无异,真正的鸿沟,在于生存环境与人脉网络筑起的绝对优势。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自古便如《管子》所云“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高价值资源与核心信息,向来在小圈子内闭环流转,“公开”不过是流程终章。待你知晓时,所剩者早已是“残羹冷炙”,食之无味。此般现实,纵无奈、纵残酷,于多数普通人而言,短期内实难撼动。
古有箴言道破要害:“别动上层人的利益,也别动下层人的观念。”动上层之利,如“夺其口中食、断其生路”,不啻于取其性命;动下层之念,似“毁其精神支柱、破其信仰根基”,宛若刨其祖坟——而下层人之观念,恰是上层人利益的“源头活水”。资源垄断与信息截流,从来非今时独有。回溯往昔,“学在官府,民间无书”,读书权唯贵族独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下,官员选拔标准尽操世家大族之手,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皆是明证。西晋左思在《咏史》中愤懑慨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道尽资源分配之固化:若家族势微、背景浅薄,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亦难获优质资源青睐,只能被挡在上升通道之外;若不慎开罪豪门世家,更可能“一生困顿,永无出头之日”。
时至今日,世间仍存“一明一暗”两套规则。明规则是“台面上的章法”,面向大众、昭然若揭;暗规则是“圈子里的默契”,通行于少数群体,乃资源分配之核心。高价值信息与资源,在权势集团、豪门世家中“内部相传、世代承袭”;而公之于众的,多是低价值、碎片化的边角料,供普通人“争之抢之、聊以自慰”。社会恰似一场信息的“饥饿游戏”:有人“大快朵颐,尽享盛宴”,有人“勉力拾得残羹”,有人“只闻其香,不得其味”,更有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空留怅然。于是,“萝卜岗”之荒诞屡见不鲜,晋升途径之莫测令人困惑——诸多资源的流向,早已被内定、关系与潜规则“暗箱锁定”,常人难窥究竟。
何以高价值信息与资源,鲜少流向普通人?根源有二。其一,是“信息茧房”之阻隔,恰如《庄子》所云“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不同圈层者,生存环境迥异,信息渠道天差地别。你在自身圈层内“上下求索”,殊不知另一圈层之人早已手握核心,此乃“圈层壁垒,难以逾越”。其二,是人性私心之驱动,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源总量有限,上层群体必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占最优部分,再将剩余碎片“施恩似的”释放——既让下层群体在争夺中“感恩戴德,奉为圭臬”,又巧妙封堵其向上突破之径,可谓“一举两得”。正如王志文在《黑冰》中所言:“人分成三六九等,上层的人,享受物质和精神供应,下层的人,接受的物质只够维持他们的生活,而精神供应几乎为零。”资源分配由上层定夺,信息流通亦复如是:一手消息被“牢牢掌控,秘而不宣”,经筛选、过滤后,方将无价值的二手、三手信息“广而告之”,普通人自然难见真相,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困于预设的“算法牢笼”:接收的信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认知被“潜移默化”地固化,最终如“温水煮青蛙”,在麻木中耗尽光阴。唯极少数人,或经“屡屡碰壁、头破血流”后幡然醒悟,或幸得贵人“一语点醒梦中人”,方能窥见社会运行之真相,挣脱无形之桎梏。实则,能改变命运的信息与资源从未消失,只是被环境、认知、算法与心理防御“层层包裹,密不透风”,需以主动筛选之姿、深度挖掘之力,方能得见其踪。
于普通人而言,欲破圈层之困,断不可“坐以待毙、守株待兔”。当学“跨界求索”,打破认知之“藩篱”;当敢“跳出舒适圈”,以主动“狩猎”代被动等待;更关键者,在于“执行”——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认知决定你能否“读懂信息背后的机遇”,而执行方决定你能否“将机遇转化为现实”。老子在《道德经》中早有洞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切记:公开传播者,多为“人尽皆知的常识”;隐秘流转者,方是“改变命运的机遇”。《史记·货殖列传》有云“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信息确能改命,然真正高价值的知识与资源,向来“稀缺如凤毛麟角”。与其抱怨“规则不公,命运多舛”,不如先“看清规则、适应规则”,终而“巧用规则,为己铺路”。须知,信息之价值,在其未公开、未萌芽时为最;待其“免费传播,人人可得”,核心价值早已“被榨干耗尽,徒留空壳”。
来源:王若水w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