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跟风学PPT模板,明天刷到短视频教程又动心,月底复盘才发现,啥都只沾了点边,没一样能拿出手。
说实话,咱在职场待久了,几乎人人都犯过一个通病:这也想试试,那也想抓抓。
今天跟风学PPT模板,明天刷到短视频教程又动心,月底复盘才发现,啥都只沾了点边,没一样能拿出手。
我之前就是这德行:主业应付着,副业跟风搞写作,刷到剪辑课又忍不住报名。
结果呢?班没少加,稿子没写出几篇,剪辑软件还没摸熟,时间全耗在“瞎折腾”里了。
咱都是普通人,精力就像手机电量,开着十几个APP迟早关机。
最后只会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看似忙得团团转,其实啥实在东西都没落下。
以前我总不信“把一件事做透”这套理论,觉得“技多不压身”,多会一样就多一条退路。
直到去年被迫“断舍离”——把写作之外的所有事全停了,才发现之前的路全走偏了。
那会儿我给自己定了死规矩:每天下班雷打不动写2小时,不刷手机不追剧,哪怕写得烂也不偷懒。
就这么死磕仨月,粉丝慢慢从几百涨到几千,居然还有编辑主动找我约稿,第一次拿到稿费的时候,手都在抖。
这时候我才彻底明白:不是路不够多,是咱没把一条路走到底。
要是还像以前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现在别说约稿,恐怕连写啥都还没摸明白。
很多人说“不知道自己爱啥”,其实找方向没那么难,难的是“敢聚焦”。
别总说“我啥都喜欢”,就挑一个“哪怕没好处,累了也愿意琢磨”的事——这才是能长久坚持的核心。
我当初选写作,不是因为它多赚钱,而是好几次下班累得瘫在沙发上,打开文档敲几个字,居然觉得浑身松快。
你也不用选多高大上的:哪怕是琢磨怎么把家常菜炒出花样,研究怎么把收纳做到极致,甚至是把遛娃心得写明白,都行。
关键是“选定就不晃”。今天想写文,明天看拍视频火又转方向,最后只会竹篮打水。
咱普通人的时间耗不起,认准一个能让你“沉进去”的方向,就赢了第一步。
我发现太多人刚起步就犯急:写文章盼着篇篇10万+,做副业盼着月入过万,
结果写了3篇没人看就放弃,干了半个月没收益就跑路。
这根本不现实,就像刚学走路就想跑,不摔跟头才怪。
我刚开始写的时候,比这惨多了:一篇文就几十个阅读,点赞评论全是零,好几次盯着屏幕想删号。
但我没停,每天花10分钟改开头——比如把“我认为”改成“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花20分钟琢磨读者爱聊啥话题。
就这么一点点磨,一个月后,终于有篇文阅读破了万。
把一件事做透,特像攒零钱。今天攒1块,明天攒2块,看着不起眼,半年下来也能凑出一笔不小的数。
咱别跟别人比速度,就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多懂一个技巧,就是进步。
说实话,最考验人的不是起步时的热情,是中间那段“明明在干,却没效果”的日子。这时候最容易放弃,但熬过去,就是另一片天。
我写了半年的时候,差点就停了。粉丝涨得特别慢,一个月稿费也就几百块,
看着别人搞直播、做社群赚得风生水起,心里别提多慌了。
还是我老婆点醒我:“你写的职场干货,有人在评论区说‘帮我避了坑’,这就不算白干。”
就靠着这句话撑着,又熬了三个月。慢慢的,我摸透了职场文要抓:
“加班该不该报”
“被同事甩锅咋应对”这些痛点,
写生活文知道怎么用“早上挤地铁的细节”拉近距离。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经验,不是谁看几篇文章就能学会的——这就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本事。
你记住:要是谁都能轻易替你,说明你根本没把事做透。
等你在一个领域熬出自己的“独家心得”,自然有人找你,路也就宽了。
咱普通人没天赋异禀,也没背景靠山,别总想着“啥都干,啥都赢”。与其在10件事上做“半吊子”,不如在1件事上当“有心人”。
你不用怕起点低,就怕你总在换起点。就像挖井,换10个地方挖1米,不如在1个地方挖10米——水,往往就在最后那一下里。
你有没有过“认准一件事,熬出结果”的经历?是把PPT做到全公司借鉴,还是把家常菜练到家人天天盼着开饭?
评论区说说,让咱也学学经验!
来源:伟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