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办,10位中外嘉宾出席活动并围绕新技术催生网络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人工智能与媒体变革、AI时代版权保护技术创新等内容进行探讨。 10位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办,10位中外嘉宾出席活动并围绕新技术催生网络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人工智能与媒体变革、AI时代版权保护技术创新等内容进行探讨。 10位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叶蓁蓁,浙报集团副社长、潮新闻总编辑、传播大脑科技公司董事长钱伟刚,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理事长王野霏,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晓芸,世界互联网大会常务副秘书长梁昊,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和欧洲电工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沃尔特·福美,英国标准协会区域总监、英国-东盟经济一体化项目区域主任马可明,全球IPv6论坛创始人兼主席拉蒂夫·拉蒂德,全球设计思维联盟主席、计算机动画与游戏领域专家乌里·温伯格。
多数嘉宾认为,人工智能在赋能文化的同时,也带来版权、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挑战。
本次“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还设置了五场专业沙龙,分别围绕“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文化智能新业态”“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变革”“技术变革中的版权新生态”等主题展开讨论。
机遇
人工智能重塑行业、社会与高等教育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行业、社会与高等教育。”全球设计思维联盟主席、计算机动画与游戏领域专家乌里·温伯格在演讲中表示。
在音乐艺术上,管晓宏表示,音乐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研究未来可期,如可促进信息科学、脑科学、生物医学与人文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创全新研究方向;此外,艺术形象思维与科学逻辑思维相互启迪,可助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创新形式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普及,会进一步提升公众艺术与科学素养,服务社会。
IPv6技术也推动着人工智能发展以及促进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拉蒂夫·拉蒂德表示,在全球竞争格局中,IPv6的部署应用已成为国家安全议题。“高IPv6 采用率的国家,如中国、德国等,能够为AI服务提供全球无缝连接能力,拓展电商、云AI和协同办公的市场覆盖范围。”
梁昊认为,创新产业生态,能够赋能文化经济,“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发展负责的数字技术,共建标准体系,推动协同互认。”在今年11月上旬将要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将成立,该委员会将进一步汇聚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专家、学者、机构力量,推动相关工作走向常态化、系统化。
挑战
保护文明多样性迫在眉睫
人工智能技术与内容融合将带来新挑战。例如在版权保护领域,王野霏提出,当下,侵权形式呈现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危害灾难性、行为隐蔽化等新趋势,对传统版权保护体制形成了巨大冲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虽带来了新的版权议题,但也促使行业重新审视和探索版权保护的新模式,推动版权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版权是IP生意的起点。陈晓芸表示,IP是泡泡玛特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连接全球消费者的情感纽带。“产品方面,小到2厘米的POP Beans,大到70厘米MEGA 系列,承载着不同的潮流属性,也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线下门店是传递潮流风向的重要窗口,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则是以沉浸式交互体验带动多业态发展的创新文旅场景,成为北京入境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已经迫在眉睫。”叶蓁蓁认为,在过去30多年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只有约5%的语言有相关语言的网页数据,这导致在人工智能训练中,超过95%的语言没有网页可以被抓取用于AI训练,“相当于这些语言及其所代表的文明都将被大模型遗忘。”
人工智能还可能带来新的网络安全问题。沃尔特·福美认为,人工智能正作为强大工具助力网络安全体系升级,但需警惕,人工智能同样存在被恶意利用制造复杂攻击手段的风险。因此,在设计人工智能系统和产品时,必须重视安全性,防止模型、算法及系统出现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和潜在漏洞。
马可明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为各行业带来变革、提升效率、解决复杂问题并提供突破性机遇,但也面临信任鸿沟、技术复杂性、资源密集性等阻碍。如在伦理层面,人工智能引发劳动力替代问题,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存在意义与社会角色,也为构建新的伦理框架提供了契机。
当下,媒体行业也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关于媒体的未来,钱伟刚表示,要避免“技术炫技”的致命误区,回归“问题驱动”的正确路径,媒体技术应用要深耕垂直场景,避免“大而全”的误区。现阶段已经不再是“技术基础设施”的竞争,而是场景落地速度的竞争。媒体有限的资源不应投入到技术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中。
对话
管晓宏院士:科学和艺术都需要灵感 交汇研究未来可期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在京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带来了团队最新项目——“音乐智能量化和脑科学认知研究”,他认为音乐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研究未来可期。
主题演讲结束后,管晓宏现场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打好基础,还需要灵感和顿悟,需要打破循规蹈矩的思路,而这恰恰是艺术学科所追求和培养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工业革命之前,音乐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因为它被划入了数学的一个分支。”谈及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时,管晓宏告诉新京报记者,“曾经有一位教育家告诉我,小学生数学成绩和音乐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但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这值得研究。钱学森也曾倡导艺术形象思维和科学逻辑思维的结合,理工科的教育就是按照逻辑思维安排,科学家与工程师经过专业基础课的严格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搞科学发现、科技创新,光靠打基础是不够的。”
“很多时候,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并非‘按部就班’,把老师教的内容学会就能产生的,创新需要灵感,顿悟需要一种‘不循规蹈矩’的思路,需要一种想象,而这恰恰是艺术学科所追求和培养的。”管晓宏说。
管晓宏自2012年起就开始推动一场名为“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的音乐会,并在音乐会中亲自演奏长笛。“为什么艺术要与科学交汇?为什么理工科的学生也要提高文化素质?因为艺术形象思维模式有助于打破原先循规蹈矩的思路,有助于科学想象,能启发‘从0到1’的科技创新。”管晓宏告诉新京报记者。
在论坛上,管晓宏介绍了他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音乐与脑科学”重大专项“音乐智能量化和脑科学认知研究”,他认为音乐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研究未来可期,如可促进信息科学、脑科学、生物医学与人文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创全新研究方向。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也能够创作艺术作品。如当前市面上存在很多AI音频模型,能够实现“一键作曲”。
对此,管晓宏表示,“我个人认为AI作一首比较短的歌曲效果挺好的,尤其是流行歌曲有时‘真假难分’,但对于创作大型音乐作品,比如管弦乐等还做不到。”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