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入学考试题是什么?在北京大学校史馆内,有一份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学生范熙壬的入学考试复试试卷,考试题目是“张居正与毕士马克(俾斯麦)优劣论”。
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入学考试题是什么?在北京大学校史馆内,有一份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学生范熙壬的入学考试复试试卷,考试题目是“张居正与毕士马克(俾斯麦)优劣论”。
近日,“校馆弦歌”专题活动走进北京大学校史馆。从京师大学堂建校之初的兴学图强,到五四运动后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再到如今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北京大学以百年校史,展现了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精神脉络,并将北大精神代代相传。
用历史细节呈现北大百年校史
走入北京大学校史馆地下二层的百年校史专题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大学堂”匾额。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它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改革旧式科举制度,制定新的学制章程,教学内容强调“中体西用”“中西并重”。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百年北大校史专题展聚焦1898年—1998年,从京师大学堂时期、民国初年、五四运动前后、三十年代、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北京大学,展现了北京大学走过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程。
除了大众耳熟能详的北京大学校史外,校史馆还展出了许多尘封在历史中的细节。
“张居正是明朝改革家,他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措施维护了明朝统治,而俾斯麦是普鲁士首相和后来的德意志帝国首相,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影响深远。这个题目是让考生比较张居正和俾斯麦的改革措施对国家的影响。”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余浚对着这份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入学考试题“张居正与毕士马克(俾斯麦)优劣论”向大家介绍道,试卷从题目开始到结束有1008个字,用当时的馆阁体书写,字迹工整秀气。考生范熙壬取得了初试和复试的第一名。范熙壬的后人在2015年把考卷捐给北大校史馆。
除了这道中文试题,还有一道外文题目是“论西伯利亚铁路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从这两道题目可以看出,当时京师大学堂在出题时视野非常开阔,非常国际化。在1902年,了解国际形势的方式非常有限,报纸是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但是这些考生们,在当年已经知道俾斯麦,并且进行比较政治学的分析,还是非常厉害的。”余浚说道。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主主义改革。他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初基地。
馆中展出了一本1919年北大学生苏甲荣的日记原件,翻开的一页上记录了五四运动当天的情况;“北京大学教职员月薪底册”则展示了1918-1919年间教职员工的薪金情况,其中北大校长蔡元培一月600大洋,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一个月则是八块大洋……众多的历史细节,使得百年岁月更加栩栩如生清晰可感。
把北大精神传递给新北大人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民族危亡之际。120多年来,北京大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北大人在不同时期都能挺身而出、敢想敢做、勇立潮头,始终为国家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余浚表示,校史馆的北大百年校史展,就是想把这样一种北大精神,传递给现在的北大同学。在每年本科新生入学之际,北大校史馆都会在两天的时间里,组织将近4000名本科新生来参观。
校史馆有一支由本科生、博士生、北大校友、在职老师组成的志愿讲解服务队。志愿者们因为热爱校史走到一起,提供团体讲解和定时讲解服务。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3级博士生高子妍表示,选择成为一名校史馆志愿讲解员,正是源于内心对北大精神中家国情怀的向往——正如《觉醒年代》所呈现的那样,北大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高子妍回忆,有一次,在为观众们讲解到1982年中国男排取得胜利,北大同学走上街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历史场景时,人群中一位校友激动地说:“那时候,我就在现场。”紧接着,好几位观众也纷纷回应:“我也在!”原来他们是北京大学1979级的校友。他们回忆起那热血沸腾的时刻,讲到激动处,大家再次齐声喊出了那句口号。“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它真实地活在几代人的记忆里。”
开学季,高子妍作为志愿讲解员也参与面向新生的校史专场讲解。几乎每场讲解结束后,都会有新同学来问她:“学姐,我觉得讲校史特别有意义,怎么加入你们?”高子妍说道:“这些真诚的发问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是讲解员,更是北大精神的传播者、红色基因的传承桥梁——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中,使命得以延续,火种得以传承。”
为了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北京大学校史馆也在不断创新。余浚介绍,今年,校史馆设计了“北大印记”打卡纸。“现在的年轻人喜欢集章打卡,于是我们专门设计了非常漂亮的打卡纸,免费发放给观众。可以用打卡纸去收集校史馆现有的14枚印章。”
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员杨琥介绍,除校史展览外,北京大学校史馆还在校史研究、主题教育、课堂教学等方面发力,多管齐下传承北大校史和北大精神。
如举办“初心与使命:李大钊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多场主题报告,参与北大党委宣传部、艺术学院联合制作的音乐剧《大钊先生》剧本审定等。从2018年开始,校史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系合作,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选课《李大钊思想研究》《北大校史与北大学脉》两门课程,经过5年的实践,《李大钊思想研究》课程已于2023年改为必选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