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写乘法算式时,应当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也就是说,正确的列式应该是8×3。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题目很简单:“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一位学生写下的列式是3×8,却被老师判错。
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写乘法算式时,应当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也就是说,正确的列式应该是8×3。
理由是:每份数×份数=总数(即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总数)。
一道题,两种声音
这道题迅速在家长群和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支持老师的做法,认为数学教育需要规范,乘法列式应当遵循“每份数×份数”的原则,这有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很重要。
另一方则认为过于教条:从计算结果来看,3×8和8×3都等于24,并没有区别。乘法本身满足交换律,为什么非要规定顺序?这样教学会不会扼杀孩子的灵活性?
甚至有家长直言:“我大学毕业这么多年,从来不知道乘法还有顺序要求!”
为什么老师要强调顺序?
实际上,这位老师的要求并非凭空而来。
在小学二年级刚接触乘法的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孩子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表示的是3个8相加,即8+8+8。
用乘法表示时,就应该是8×3(读作:八乘以三),表示3个8相加。
而如果写成3×8,则表示8个3相加(即3+3+3+3+3+3+3+3),虽然结果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
在这个阶段,理解乘法的本质比结果更重要。老师批改的目的不是为了结果的对错,而是为了考察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概念。
但,乘法交换律怎么办?
很多人会提到:乘法交换律说明a×b=b×a,所以顺序不重要。
没错,但从数学教育的时间线来看,二年级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乘法交换律。在这个初学阶段,教学重点在于建立乘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先理解“什么是乘法”,再学习“乘法的性质”,这是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过程。
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孩子“顺序无所谓,反正结果一样”,反而可能让孩子无法真正理解乘法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理解重于结果
这道题引发的争论,其实反映了教育中一个经典问题:是只要结果对就行,还是必须过程也正确?
在数学启蒙阶段,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老师批改这道题,看的不是24这个数字是否正确,而是孩子是否用正确的数学思维表达了问题的含义。
就像语文中,“我吃了饭”和“饭被我吃了”意思相近,但句式结构不同。数学中,8×3和3×8虽然结果相同,但背后的数学含义却不同。
写给家长:如何正确看待?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这样做:
理解老师的用意:这不是在死抠字眼,而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基础。不要轻易否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错了”或“这没必要”,这会破坏老师的权威性,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惑。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解释:可以告诉孩子:“8×3表示3个8相加,对应的是题目中‘每盘8个水果,有3盘’;而3×8表示8个3相加,意思就变了哦。”放平心态:随着年级升高,孩子自然会学习乘法交换律,到那时顺序就不再是问题。现阶段规范要求是为了打好基础。结语:一道题,一场关于教育的思考
这道二年级数学题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是因为它触动了很多人对教育的思考:我们应该更注重规则的建立,还是更注重思维的灵活性?
或许,答案不是二选一。
在应该打好基础的阶段,规范是必要的;而在需要创新的时候,灵活性又至关重要。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因时制宜的过程。
一道小小的数学题,折射出的却是教育的大智慧。
你觉得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