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级的小学生,一页数学题和10个生字抄写,她儿子从晚上8点写到半夜1点。
前两天,我有个朋友和我哭诉,快被她儿子逼疯了。
一年级的小学生,一页数学题和10个生字抄写,她儿子从晚上8点写到半夜1点。
朋友和她老公不打不骂不玩手机,就纯陪,陪到她儿子写完作业。
这……
不打不骂是对的,但也没帮到孩子啊,花这么长时间耗着,就纯陪,也不是有效陪伴啊?
我建议朋友:应该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而不是痛苦,不然以后更难受。
比如,规定孩子1个小时写完,然后一家人一起出门逛逛吃个雪糕,或者一起下下棋、玩玩具。
重点是家人陪伴,这个过程必须没有打骂只有夸奖鼓励,可以多试几次。
好多父母以为,学习不陪着,孩子就不积极;作业不盯着,孩子就不会自觉。
却不知道,陪学时间越长,父母的角色就越接近监工,哪有孩子喜欢喜欢一个监工呢?
陪读这件事,在很多父母眼中毫无技术含量,不就是陪在孩子身边,孩子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提供帮助。
然而,有些父母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感到很痛苦,都是和陪伴过程中坏习惯、不经意的话有关系:
爱催促,给孩子制造紧张感
“赶紧洗手,抓紧时间,快点写作业,一会儿还要背英语,一会儿就没时间……”
可是,妈妈过度的唠叨、频繁的催促,只会让孩子愈发局促、紧张和害怕。
总爱干预孩子
孩子正在算数学题,旁边的妈妈食指一伸,等不及孩子自己检查,直接点出错误。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总是指手画脚,到头来剥夺的是孩子学习自主性,破坏的是孩子思维连贯性。
爱咆哮
“这是5,你写6干啥?你在学校都学了什么,啊?”
父母不停地训娃,最后只剩下那个一边哭一边抹眼泪的孩子。
孩子在写作业时,父母的情绪越失控,音量越高,孩子只会越绝望无助。
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不一定多优秀,但家长至少会管住自己。
向孩子示范好的生活习惯,那些不好的习惯,父母也尽量远离,教育孩子时显得更有说服力。
父母以身作则的自律,就是最有效的教育!家长们身体力行,做好自己,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一位资深老师说:大量优秀的孩子,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懂得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作业负责。
有些父母可能不明白,为什么不陪孩子,孩子反而更自律、更自觉呢?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父母陪着孩子写作业,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这是来自外在的压力。
而父母放手,孩子反而会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就让孩子的内驱力激发出来了。
帮孩子找到兴趣点,在兴趣学习中孩子也有坚持不下来的时候,这时父母要适时参与并鼓励,让孩子找到成就感,家长需要的是引导支持,而非强迫。
我闺女刚开始写日记时,她允许我看,但不可以说出去,我就用铅笔把写的有趣和好的部分画出来,再写上我的感受。
并告诉她这是我们两个之间的秘密,后期我再加入建议,她现在非常享受写日记。
既培养了孩子的写作,也拉近了亲子关系。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内驱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它而不是破坏它。
孩子的内驱力需要爱来支撑,我们也要学着做一个有松弛感的父母。
父母不焦虑、不功利、不施压,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孩子的“内驱力”自然会被唤醒。
慢一点,松一点,教育的路上是享受。
我觉得卷的路上,除了金钱更是时间和精力,家长累孩子也累。
换个方式或许都能远航,一味的卷只会透支孩子的活力。
想让孩子有内在动力,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让掌控感回归孩子自身。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孩子就是一匹马,他要去辽阔的远方看美景,需要的是自己奋蹄疾驰,而不是靠马鞭抽打。
来源:棉花糖妈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