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个短视频,1小时像1分钟;写个PPT,5分钟像一辈子。每天睁开眼就是上班,下班,做饭,带娃,睡觉。
人到中年,最怕活得无感。
没有让你心跳加速的时刻,没有让你彻夜难眠的兴奋。
刷个短视频,1小时像1分钟;写个PPT,5分钟像一辈子。每天睁开眼就是上班,下班,做饭,带娃,睡觉。
没有期待,没有波澜,人生如同一杯白开水——能解渴却乏味。
2019年由达特茅斯学院戴维·布兰奇弗劳尔教授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生格雷厄姆·皮克斯顿;
共同发表的一项覆盖132 个国家的大型研究显示,人类的幸福感普遍呈 U 型曲线——47.2岁阶段幸福指数跌到最低点。
因为人到40,物质经济上该拥有的都拥有了,得不到的也很难再得到;
精神上亲情的疲劳,友情的不纯粹,爱情的变质,好似所有关系都是消耗大于收获。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快感缺失(Anhedonia)。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里,这是抑郁的核心症状:
人不再对任何事物感兴趣,也无法感到愉悦,而大脑的快感受体随着年龄逐渐减少,每十年下降幅度可达10%,会越来越爱钱;
怕父母老,怕自己倒,怕子女教育不好,怕能力越来越小,在这个阶段中年人没有幸福感可言。
在《泰晤士报》(The Times)的读者专栏里,有一位署名为杰伊(Jay )的中年读者倾诉了他的痛苦:
“表面上我的生活很完美:工作体面、身体健康、伴侣体贴、家庭幸福。别人看我,都说我是人生赢家;”
“但我还是觉得很空洞——生活的一切流程太无趣重复了,心里没有一点兴奋感,只有无尽的空虚。”
更让人揪心的是杰伊(Jay)强调自己没有活着的感觉,虽然反复尝试冥想、听播客、自我探索;
依然感觉生活在循环,他担心这是不是中年危机、抑郁,还是从来就没感受过这种所谓的幸福。
心理学家塔尼娅·拜伦(Tanya Byron )回应他:
“你不是出错了也没陷入什么危机,而是存在性抑郁(existential depression)和意义的丧失让你活在一个看似圆满的环境里;”
“却觉得与真实的自己彻底脱节,你需要的不是标签,而是一次重建。从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开始慢慢让自己感受真实的生理性反应。”
而在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里,杰伊(Jay)这份无感往往会包装为成熟稳重,为家庭负责,所以很难被察觉,更不允许说出口。
永远指望靠意志力去维持生活平衡,迟早会崩,想在人生下半场过的更有价值更有盼头,关键不是逼自己,是反方向去找到那件能给你充电的事。
什么是生理性反应?
比如,你加班到半夜,第二天一大早还爬起来晨跑。
你不是因为要自律,而是因为跑步让你觉得比睡懒觉更舒服,它给你的内啡肽让你感到相当愉悦,可以瞬间消灭你的疲惫感;
再或者是你平时工作日就算忙到没时间吃饭,你也会专门空出那一点点时间来写作,因为创作让你感到轻松、舒服,活得像个人……
在2016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
当人们投入自己喜欢的活动时,意志力消耗会显著减少,因为热爱是天然的引擎驱动力。
在日常生活做到以下三件事,或许你就能找到久违的那份“冲动”。
1.回忆你小时候最投入的事: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天生有不同的优势智能。
宫崎骏从小就迷恋画画,在自己的自传《出发点》中提过他无法抑制画画的冲动;
上学时,他的教科书、笔记本、考卷的空白处,都成了他的速写本,那画画自然就成了宫崎骏的优势智能。
2.观察你现在最心动的事。
沉迷健身、专研美食这些耗费你时间心力但依然让你心跳过速,手心出汗,成就感满满的事,是身体在告诉你:
“这事儿我喜欢”,不断扩大你身体的潜能边界,用真实的心跳替代生活的无感。
3.看这件事能不能升级为技能。
喜欢做菜,那就开个视频号,顺手分享食谱;喜欢研究股票,那就写点投资心得,哪怕只是朋友圈;喜欢健身那就考个证,顺便带几节私教课。
你能把爱好变成果,就容易形成正向循环。
爱好归爱好,能当饭吃吗?答案是:能。只是你得聪明点。
麦肯锡(mckinsey)2022年的一份《未来工作趋势报告》(Future of Work Trends Report)指出:
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2亿人选择灵活就业,大部分是基于兴趣和技能的副业(如自媒体、电商、技能培训)。
同时B站的《2023职业UP主发展报告》:全职创作者平均月收入超过1万元;头部UP主年入百万已成常态。
爱好一旦与平台、技术结合,就能成为生存方式。
当然,你可能没法人人都做李子柒,但你可以走出自己的赛道,核心不是一夜爆红,而是长期积累。
别老想着天选之子,其实你需要的只是天选之事。
而热爱做到极致,还会带来一个奇妙的状态:心流(Flow)。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一书里把它定义为:
“一种全神贯注于某种活动时的心理状态,过程中体验到极大的满足感。”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心流之一,就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环境艰苦到什么地步?
“屋漏无床,匍匐石上而卧。”可他硬是日夜冥想思辨,进入极度专注的状态,最后提出“心即理”的哲学体系。
如果你能随心所欲地进入心流,不受外在条件限制,就已经掌握了改变人生下半场幸福的钥匙。
尼采(Nietzsche)说过:“凡是不能杀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但我想补一句:凡是还能让我心跳加速的,才让我继续鲜活。
别让生活只剩下平淡无感。去寻找能让你眼睛发亮、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的事。因为在中年,有感就是最大的胜利。
-The End -
作者-哇哇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