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天津恢复皇会的第一届展演就在现场。”86岁的收藏家、民俗专家何志华感触颇深,那时老会头、老会长带着的接班人,都是六七十岁的,再看今天——不少六七岁的娃娃都在表演队伍里,甚至很多老会的表演者都是小小子、小姑娘,“咱天津这些民俗文化没有断过,而且因为年轻人的
“我从天津恢复皇会的第一届展演就在现场。”86岁的收藏家、民俗专家何志华感触颇深,那时老会头、老会长带着的接班人,都是六七十岁的,再看今天——不少六七岁的娃娃都在表演队伍里,甚至很多老会的表演者都是小小子、小姑娘,“咱天津这些民俗文化没有断过,而且因为年轻人的加入,更显示出坚韧的活力。”
昨日,十二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津皇会活化展演在古文化街举行,相关部门公布,共有21道京津冀非遗花会参加。记者看到,其中的少年、青年表演者成为活动一大亮点。本报的“镜观津韵·城记古今”活动也通过团队的摄影镜头,记录下了这最天津、最民俗的城市文旅风景。
“白骨精”害羞了 他才5岁
早上的天后宫广场上,5岁的房羽川已经化妆穿戴好漂亮行头,在众人的协助下,登上“芯子”——铁铸的双搭肩背架,中间伸出一根铁杆。看到大家的镜头对准了自己,“武旦”房羽川害羞地拿着双剑捂住了脸,旁边人乐着解释:“那个是小孩扮演的‘白骨精’,他是小男孩儿。”这可能是本次皇会展演最年轻的演员了。
这是来自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的葛渔城重阁会,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时隔7年,再次来到天津皇会展现。扮演“穆桂英”的小孩,妈妈提着板凳跟随,她介绍:“芯子加上孩子有的得百十来斤,不表演的时候得让抬芯子的师傅歇歇。”《高老庄》《三打白骨精》《打渔杀家》……上下两人就组成一台戏,年龄相差能超过40岁,“不累!”一名抬“芯子”的演员已经有40年的表演经历了,“咱抬的是将来这门非遗的传承希望。”
三掸、三扑、三捏……高跷上,年轻公子扑蝴蝶让人看得津津有味。“高跷是12个人(12个角色)为一堂,这次总共上了两堂大高跷和一堂小高跷,一共36人。”天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葛沽长乐老高跷的负责人胡亚培介绍说,大高跷的平均年龄大概在18岁,小高跷的平均年龄在11岁左右。“我们葛沽孩子,打小就在这个氛围成长起来的,好些家长都会玩,好多技巧技艺都是家里先学会了。”队伍行进中,与“北仓随驾狮子老会”相遇,两位负责人还按老规矩交换“名帖”,“传统礼节更代表了艺术技艺之间的交流。”
“没有十来年,练不出这些绝活。”源于唐朝、拥有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河北省香河安头屯中幡,30多斤重,却在表演者的小拇指、肩头、额上等各处飞舞,“我们能有108套动作。”负责人陈秋来介绍说,这都需要从小开始练,“这次来天津队伍中,最小的16岁。我今年51岁算中不溜,承上启下。”
硬核的非遗传统技艺与新生代传承者所带来的希望,在天津皇会展演上,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大家来着了 津味极浓烈
天津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的李爷80岁高龄,“是咸丰年间安徽长花鼓的兄弟俩逃灾荒到天津,与咱们当地的花棍会与京剧票房融合发展,形成了有唱有演的形式。”旁边的一位会员说,这就是形容天津卫的那个词“兼容并蓄”,“咱天津文化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是源于能海纳百川。”
来自北京的翰林院五虎棍会,小朋友的棍术对练,获得了阵阵掌声。“会中年纪小的孩子才上1年级。”负责在会中“举銮驾”的蔡哲宇今年24岁,来自广东,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名研二的学生,去年才加入翰林院五虎棍会,他介绍道:“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更加了解京津地区深远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他也是第一次来天津参加展演活动,他最大的感受是,通过参加展演活动,也感受到天津在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上所积淀的深厚底蕴。
参与民俗活动,不仅是感受文化,还是另一种传承与普及。在昨天的皇会中,南开区中心小学陈思旭扮起了小哪吒,10岁的他认真表演,在感受热闹气氛的同时,已经在思考:“将来我要把更多传统故事演给大家看。”文化传承的密码,就藏在孩子们发亮的眼睛里。还有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大学生担任仪仗,穿过人海,被数以万计游客瞩目、拍摄,“这种被聚焦带来的自豪感,源于天津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名学生如是说。
本报的“镜观津韵·城记古今”活动团队,在昨日的活动中,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场“最天津、最民俗”的文旅盛会。团队成员李丽平一边拍摄,一边为一些旅游团普及天津故事,她对一位海南的游客说:“你们来着了,赶上了这场津味极为浓郁的民俗活动。”
展演已超越表演本身,成为一场跨越年龄的文化接力,是天津以开放姿态活化传统的生动实践。古老非遗与青春面孔的交织,就是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最佳诠释。
记者 单炜炜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