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院士、全国名中医、国家杰青、优青等顶尖专家莅临授课,从中医证候研究新范式到数智驱动医学创新,从“医生”到“医学科学家”的跨越路径——这场高端学术培训,正为医院高质量发展锻造一支兼具临床深度、科研锐度、教学厚度和文化温度的青年中坚力量。
院士、全国名中医、国家杰青、优青等顶尖专家莅临授课,从中医证候研究新范式到数智驱动医学创新,从“医生”到“医学科学家”的跨越路径——这场高端学术培训,正为医院高质量发展锻造一支兼具临床深度、科研锐度、教学厚度和文化温度的青年中坚力量。
2025年9月19日至20日,广东省中医院第三期青年骨干培训班在肇庆市委党校举行。146名来自临床、科研、教学一线的青年骨干齐聚于此,开启了一场以“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为主题的高密度、多维度、跨学科的赋能之旅。
党委书记史俏蓉出席开班仪式并作动员讲话,党委副书记谭利斌主持开班仪式。
史俏蓉书记强调,医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不断创新培养机制,全方位加大培养力度。此次以“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为主题的青年骨干培训班,是医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目的是着力锻造一批兼具卓越临床能力、科研思维和教学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好模范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史俏蓉代表医院党委对青年骨干们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争当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中坚。贯彻医院党委的决策部署,主动对接医院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时代、行业发展,立足本职岗位,在医院的改革创新中建功立业。二是锤炼过硬本领,争当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中坚。结合岗位实际、自身发展方向和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重点任务,重新审视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术能力,高站位谋划个人发展未来,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不断强化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在国家医学中心的重点攻关和重点任务中挺膺担当,发挥中坚作用。三是践行医院文化,争当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中坚。带头践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将“病人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铭记于心、践之于行,自觉成为医院文化的传播者、示范者、创新者、开拓者,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上创新提质,再造医院服务新优势。
顶尖专家倾囊相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刘良作《中医证候核心要素的研究范式探讨》专题报告,以“代表性重大疾病+典型证候”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中医药原理,聚焦证候原理、演变、治疗三大核心,建立中医药研究范式。一是建立“病-证结合”诊疗原理研究新范式,契合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创建中医“病证结合”新学科、诊断新方法、治疗新模式。二是建立“证候时-空演变”研究新范式,聚焦“重大疾病”和“三防”理论,以人工智能赋能“证候时-空演变”规律研究。三是建立“证候治疗原理”研究新范式,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化学质谱+多元组学+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中医证候原理解析平台,深度解读中药证候治疗的复杂原理。他勉励青年骨干要深度挖掘中医药原创理论,整合多学科先进技术开展融合创新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作《敏锐、整合、借势、冲刺——临床科研一体化,走好“最后一公里”》报告。他对青年骨干提出四点希望:一是保持敏锐,发现“真问题”,捕捉“金点子”,善于培养对临床需求和科学热点的极致敏感度,从源头确保科研价值的“含金量”。二是善于整合,构建“大团队”,攻克“硬骨头”,打破学科壁垒,主动与前沿技术、基础科学、产业力量深度融合,解决复合型难题。三是借势而上,善用政策东风、平台资源和时代趋势,为科研转化安装“加速器”,依托“大平台”,拥抱“新时代”。四是全力冲刺,以产品上市和应用为导向,全力完成转化应用的最终冲刺,凝聚全力,决胜“临门一脚”。
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前军作《以青年骨干筑基攻坚,赋能临床科研一体化》报告。他聚焦国家战略和医院发展需求,从西医还原论和中医系统论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以自身医教研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中医药发展面临的瓶颈、挑战和未来研究趋势。强调青年中医药骨干要保持中医药原创理论的自信,驱动东西方智慧融合;要大力推动中西医融合,构建人类完美医学;要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将中医药优势、特点与患者获益有机结合,建立国内外广泛认可的临床评价方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张冬梅以“传承中积淀,创新中突破——中药抗肿瘤研究从基础到前沿的破茧之路”为题,通过分享自身成长路径,激励青年骨干坚持守正创新,回答时代之问,做临床上的“用心人”,做科研上的“有心人”,做中西医结合的“践行者”。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联络部主任潘胡丹聚焦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研究探索,以类风湿关节炎舌诊多尺度研究示范,系统阐释了“宏观舌象”与“微观机制”的内在关联,为实现疾病精准辨证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创新性科学证据。
广东省人民医院信息管理处处长、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梁会营以“数智化魔方”的高质量发展转型新实践,围绕探寻“快而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道路,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阐释了医学大数据驱动的科研思维,以及多模态多尺度医学数据驱动医学研究的新模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教授李昌正通过“造血干细胞衰老研究”实例,拆解研究方向,凝练科学问题,系统阐释了以临床需求驱动基础创新,以基础发现赋能临床转化,从而形成“临床-基础-转化”的闭环研究路径。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陆丽明深入探讨了“中医药高影响力研究”面临的挑战,通过剖析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从中医药高影响力研究选题、基础方法学验证、科学内涵阐释、临床应用转化等方面提出构建中医药研究的整合证据链。
创新思维的融合和碰撞
本期培训集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分组研讨、集中交流与经验分享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成功为来自医院各条线的青年骨干搭建高效互动、跨领域交流的平台,有效激发了创新思维的融合和碰撞。
主题班会上,各组学员紧扣核心主题,呈现了一系列融合医学专业元素与创意才艺的精彩节目,充分表达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医院的深厚感情。现场气氛热烈,有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展现出省中医青年人才全面发展的朝气与活力。
分组讨论中,青年骨干围绕“如何推动医教研一体化,提升青年人才综合能力和水平”展开热烈讨论。学员们立足自身专业实践,畅谈体会、分享收获、积极建言,从多维度深刻剖析现状与挑战,就个人成长与系统支持提出建议,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汇聚智慧。医院党委副书记谭利斌及相关职能部门中层干部分别列席各组,认真听取建议并实时作出回应与解答。
研讨结束后,各小组学员代表结合所学所悟和分组研讨情况,作了集中交流发言。
叶思婷
刘少南
周耿标
林涌鹏
黄竞
陈远彬
周世卿
周流畅
万泽民
在经验分享环节,中医药防治乳腺病研究团队郑轶枫、临床检验标准化及质量控制研究团队张乔轩、科研处古月瑜、二沙岛医院急诊科刘壮竹、二沙岛医院中医经典科陶兰亭、二沙岛医院运动医学科杨伟铭等六位学员代表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就临床、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作了精彩分享。
郑轶枫
张乔轩
古月瑜
刘壮竹
陶兰亭
杨伟铭
青春力量 启航新程
结业仪式上,医院党委副书记谭利斌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广东省中医院青年骨干培训班已连续举办三期。本期培训班汇聚了医院45岁以下各类优秀人才,包括在培拔尖人才、朝阳人才、青苗计划人才、优秀中医人才、青年中医人才,以及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攀登者、科技新星、临床技术菁英人才奖、名师青年人才、优秀医师奖、优秀主治岗、手术技能之星等院级及以上人才项目(称号)获得者代表。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在互学互鉴中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共同为实现医院“十五五”规划目标和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学员感悟
二沙岛医院妇科 曹晓静
今年是我第三次参加医院举办的青年骨干培训班。每一次都如此珍贵而温暖。第一次是因为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第二次是入选医院第十三届“朝阳人才”;而这一次是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获批。每一步,都是时间的见证,都是自我跨越的一小步。这一路有志同道合者同行,在面对相似的困惑与挑战时,彼此给予的是共鸣,更是力量。培训时光短暂,收获的战友情、同窗情、同事情却绵长。
大德路总院超声科 周婷
感谢医院党委给青年人搭建这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短短两天的培训让我深刻感受到,临床工作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教学、科研紧密相连,并且相互促进。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医院坚持“病人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接下来,我将不忘初心,以病人为中心,务实工作,与团队一起前行。
大德路总院神经重症科 袁方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中医药事业传承者的使命与担当,将把培训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是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医教研协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宽视野,提升格局。二是在行动上,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寻求将临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具体路径,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三是在协作上,珍视并主动维护与优秀同事建立的联系,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卢绮韵
把“临床问题”当场变成“科研课题”——让病人成为我们最好的导师。一个棘手的病例,就是一个最好的科研选题;一次成功的救治,就是一个最生动的教学案例。我们要学会做“有心人”,养成随时记录、定期复盘的习惯,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在研究中寻找新方案,最终让成果反哺临床,惠及患者。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团队 田瑞敏
一场场思想盛宴,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清晰而高效的成长路径,既要胸怀远大、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笃行不怠;既要深耕专业、锤炼本领,也要拥抱交叉、协同创新;既要个人努力,也要善用平台与资源。当前,中医药事业正迎来“守正创新”与“数智赋能”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融入发展浪潮,以持续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为中医药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研究团队 蒋志
作为医院青年科研拔尖人才,我深知重任在肩。我将坚定脚踏实地、根植临床、勇攀高峰,以维护患者健康为目标,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叉点上持之以恒,用扎实的成果回报医院的培养,为中医药的振兴与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中药新药研发与中药鉴定研究团队 白俊其
非常感谢医院组织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聆听各位大专家的授课,许多前沿观点令我深受启发,大有“振聋发聩”之感。作为医院制剂研发平台的一员,我们是国家和医院大力倡导的“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肩负着研发能够满足临床特殊需求、彰显我院特色的院内制剂使命。这一路,是“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赋予了灵魂;是“教”为我们传承了智慧,培育了未来;是“研”为我们提供了攻坚的利器。
大学城医院乳腺科 宋雪
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不是要给我们本就繁忙的工作增加负担,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更强大的“武器”,让我们能更精准、更深刻地理解疾病,解决真正临床痛点。它让科研不再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而是每一位有想法、有追求的临床医生都能参与其中的临床工作。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挑战,但它的未来无比清晰,让医学进步的速度,追上疾病演变的脚步;让我们今天的每一个疑问,都能更快地变成明天患者的希望。
珠海医院男科 黄婷
很荣幸有机会跟医院的青年才俊共同学习,在培训班上聆听了各位业界大咖的精心分享,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充分借助医院、科室的平台以及资源,从临床实际出发,寻找切入点,最终回归临床,为临床服务。通过名医跟诊、数据挖掘、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挖掘、传承名中医经验,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推广应用。我深知,青年医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医院的培养。我将持续提高个人技能及临床、科研素养,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海南医院心功能室 林夏
有幸参加广东省中医院第三期青年骨干培训班,收获颇丰。刘良院士强调“整合多学科先进技术开展融合创新研究”,张忠德院长指出“借平台的势”,李昌正老师说“科研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剪切,逐点突破的过程”,刘壮竹老师说“融医于教,化教为医”以及开班仪式上史俏蓉书记的殷切期望,我通通都铭记于心。我像一张白纸,在短短的两天里写写画画,继而莫名生出一股勇气来,“而今迈步从头越”,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敬每一个拼搏的自己。
中医药防治慢性咳喘病研究团队 陈远彬
《秋培》
金风砺志杏林秋,
晨研笔落月如钩。
临床科研双翼振,
薪火相传竞上游。
大德路总院脊柱微创科 詹吉恒
医教相长研共举,青年策马奋前程。
名师点迷指航向,同道切磋启智灵。
跨界交流结盟友,取长补短创双赢。
他年若遂凌云志,誓为医院献赤诚。
供稿 | 组织人事处
摄影 | 查冠琳
初审 | 王军飞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