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病理科的诊断流程里,HE 染色(苏木精 - 伊红染色)是人人皆知的 “基础款工具”—— 苏木精染出细胞核的蓝色,伊红晕染细胞质的红色,能帮医生看清组织的基本结构。但遇到疑难病例时,这份 “常规报告” 就不够用了。这时候,特殊染色就像病理诊断的 “特种部队”,
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 5697 篇文章
在病理科的诊断流程里,HE 染色(苏木精 - 伊红染色)是人人皆知的 “基础款工具”—— 苏木精染出细胞核的蓝色,伊红晕染细胞质的红色,能帮医生看清组织的基本结构。但遇到疑难病例时,这份 “常规报告” 就不够用了。这时候,特殊染色就像病理诊断的 “特种部队”,凭着三大 “特殊本领”,破解了无数医学谜题。
一、靶向狙击:只跟 “目标物” 交朋友
特殊染色最核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 “精准靶向性”—— 不像 HE 染色 “通杀全场”,它只与特定物质发生反应。这种 “一对一” 的结合能力,源于染料与目标物质的化学特性匹配。
比如呼吸科送来的痰标本,若怀疑结核感染,抗酸染色就派上了用场。结核杆菌的细胞壁含大量脂质,普通染料难以渗透,而抗酸染色用的石炭酸复红能牢牢 “黏住” 脂质,经盐酸酒精脱色后,杆菌仍保持红色,背景则呈蓝色,像 “红筷子插在蓝米饭上” 一样清晰。再比如肾内科的肾穿刺标本,医生要判断是否有淀粉样变性,刚果红染色会让淀粉样物质变成砖红色,在偏振光下还会出现苹果绿双折光,一眼就能识别。
还有针对糖原的 PAS 染色(过碘酸 - 雪夫染色),能让肝细胞里的糖原颗粒显红色,帮医生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肝糖原累积症;寻找黏液时,阿利新蓝染色会让酸性黏液呈蓝色,中性黏液呈红色,精准区分不同类型的黏液性肿瘤。
二、火眼金睛:放大隐形的 “病理信号”
很多病变在 HE 染色下几乎 “隐形”,特殊染色却能让它们 “显形”。这种 “放大细节” 的能力,全靠对组织成分的 “特异性标记”。
比如肾脏疾病的诊断中,肾小球基底膜薄如蝉翼,HE 染色下很难看清损伤。但六胺银染色能让基底膜呈现黑色网状结构,哪怕是细微的断裂、增厚或钉突形成,都能被病理医生捕捉到,这对诊断膜性肾病等关键疾病至关重要。再看肝脏穿刺标本,若怀疑肝硬化,网织纤维染色会让肝小叶间的网状纤维显黑色,原本模糊的纤维增生灶瞬间变成清晰的 “纤维网”,帮医生判断肝硬化的程度。
在真菌感染的诊断中,银染(如 GMS 染色)更是 “神器”。真菌菌丝和孢子在 HE 染色下颜色暗淡,而银染会让它们变成黑色,即使是藏在坏死组织里的微量真菌,也能被精准定位,避免漏诊。
三、诊断导航:给疾病 “精准分型”
很多疾病单靠细胞形态难以确诊,特殊染色能直接提供 “分型依据”,堪称病理诊断的 “导航仪”。
比如淋巴瘤的诊断中,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细胞特征相似,吉姆萨染色能让细胞核的染色质结构、核仁形态更清晰,辅助医生区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黏液染色(如 AB-PAS 联合染色)能区分腺癌的类型:胃的印戒细胞癌会呈现大量蓝色黏液,而肠型腺癌则多为红色中性黏液,这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还有软组织肿瘤的鉴别,Masson 三色染色能区分胶原纤维(蓝色)和肌纤维(红色),帮医生判断肿瘤是纤维源性还是肌源性;神经组织病变中,尼氏染色会让神经细胞的尼氏小体呈蓝色,清晰显示神经元的损伤或变性。
四、幕后功夫:技术员的 “毫米级把控”
这些 “特殊效果” 的背后,是病理技术员的 “技术密码”。特殊染色对细节的要求远超 HE 染色:染液的配比要精确到毫升,温度控制要稳定在 ±1℃,浸染时间要精准到秒。以抗酸染色为例,盐酸酒精的脱色时间多 1 秒,可能让结核杆菌 “消失”;少 1 秒,又会出现假阳性。网织纤维染色的银氨溶液必须现配现用,稍有延迟就会失效。
从切片脱蜡、水化,到染液浸染、分化、返蓝,每一步都藏着 “门道”。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特殊染色的 “特殊本领” 得以充分发挥。
如今,精准医疗时代到来,特殊染色依然是病理诊断中不可替代的 “老伙计”。它用靶向、精准、高效的 “特殊能力”,帮医生拨开诊断迷雾,也让无数患者得到更准确的治疗。这,就是病理科特殊染色的真正 “特殊” 之处。
作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管技师 王潇娅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文文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