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苗当杂草,五谷不分的时代,每个孩子都应该读一读这套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9:28 3

摘要:学校开了一片地作为学生实践的希望农场,在种菜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学生们去除草,却把刚长出来的胡萝卜苗当做杂草给拔掉了。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别说十几岁的学生不认识,就连我这个三十多岁的人也同样如此。

学校开了一片地作为学生实践的希望农场,在种菜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学生们去除草,却把刚长出来的胡萝卜苗当做杂草给拔掉了。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别说十几岁的学生不认识,就连我这个三十多岁的人也同样如此。

这件事情其实也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五谷不分”的普遍困境,当城市孩子以为“大米收割完就能吃”,当“锄禾日当午”的诗句与真实土地割裂,一套能让孩子触摸土地脉搏、读懂食物来处的科普书,便显得尤为珍贵。《小农夫日记》正是这样一套用泥土香浸润童心的“自然启蒙课”,它以四季农事为经线,以作物生命为纬线,为孩子编织出一张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知识之网。

《小农夫日记》这套书以小男孩一家的农耕生活为叙事主线,通过四册日记体绘本,完整呈现了“春种玉米土豆、夏插秧收麦、秋摘柿子打枣、冬腌菜做豆腐”的四季轮回。书中没有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将农业智慧融入真实场景。

春天,小男孩一家翻地播种,学习翻地的知识了解五花八门的春耕农具。夏天,男孩以及给瓜果搭架,给水稻插秧,收割冬小麦,学习果蔬培育的注意事项。秋天,一家人收获玉米、水稻、核桃、柿子等等作物,学习如何收割储存农作物。冬天,小男孩和家人一起腌菜、做腊八蒜、崩爆米花,学习如何制作各色美食。全书都是一家人从播种到收获日常,而学习则自然的融入在这充满汗水与喜悦的生活中。

在陪孩子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增长了许多知识。比如玉米粒竟然都是偶数,这一现象背后,是植物学中花粉传播的对称性原理。而萝卜之所以会长分叉,则是因为萝卜的根系在膨大期遇到了土疙瘩、石头的阻挡或者是叶子光照不足土壤肥料不够。这些知识不仅填补了我和孩子对农业科学的认知盲区,更让我和孩子意识到:每一株作物的“长相”都藏着自然与人类共同书写的密码。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美学:玉米叶上的纹路、大豆荚里的豆子数量、红薯表面的根须,甚至稻谷的颗粒形状,都被画家以工笔细描的方式呈现。当平平蹲在麦田里观察蚜虫时,画面中连麦芒上的露珠都清晰可见;立春“鞭春牛”的场景里,彩鞭扬起的尘土、孩子脸上的红晕、老牛眼角的皱纹,构成一幅动态的民俗画卷。这种“显微镜式”的绘画风格,让孩子得以透过图像触摸作物的生命质感。

最后要说的是,《小农夫日记》里的插图不仅细腻写实还具有童趣,插画家细致地勾勒出了作物的模样,玉米须的纤毫、麦芒的露珠、萝卜表皮的裂痕皆纤毫毕现,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图画直观地了解书中所讲述的农业知识。

在如今这个大多数人远离农田的时代里,《小农夫日记》的价值远超“认作物”。它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当孩子见证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他会懂得“每一口食物都来之不易”;当孩子看到一家人为了稻子的收获而付出的汗水,他会理解“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让知识回归生活,让成长扎根大地。翻开这套书,和孩子一起,去感受自然,去听土地的心跳吧。

来源:石磊谈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