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一带一路”国际电影合作发展交流活动在福建福州举办。本次活动由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福州电影节有限公司承办。
9月23日,“一带一路”国际电影合作发展交流活动在福建福州举办。本次活动由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福州电影节有限公司承办。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尔雄,原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发展局主席、拿督卡米尔·奥斯曼,福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福建省电影局局长王建南,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郑旭东,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建雄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主管部门、企业代表、一线电影从业者近150人参加本次活动。
参会的中外嘉宾一致认为,影视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在创作、资金、人才、技术等全链条环节深化跨国协同;国际化不仅是作品的跨境流通,更涉及规则、标准与市场体系的深度对接;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方应携手构建共建共享的电影产业生态,共同创作既具备国际竞争力又体现文化包容性的影视作品。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尔雄
江尔雄在致辞中表示,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吸引18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一带一路”电影产业平台更推动成员国签约项目创投额超200亿元。她强调电影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福建将持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办电影活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文化根基与民意基础。
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建雄
黄建雄在欢迎辞中表示,近年来,福州持续加强政策扶持,着力促进影视事业创新发展。未来将陆续推出《福州影视拍摄指南》、海峡奥体影视孵化中心等配套内容及设施,推动福州资源与影视项目精准对接。
01
中外影人共谋融合发展新路径
本次论坛设置主旨演讲与对谈环节。中国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影局主席古纳万·帕嘉鲁,俄罗斯导演安德烈·沃金围绕“中外电影融合发展新机遇”做主旨演讲。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主持本次活动。
中国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
傅若清从文化交流、技术创新等维度指出,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机遇,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电影产业新格局,推动形成从共鸣到共赢的电影文化发展新形态。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
陆亮回顾了中国电影资料馆在电影档案修复、文化交流共享等方面的成果,近两年与俄罗斯、印尼、哈萨克斯坦、埃及等40多个丝路国家建立的稳定交流机制,并提出将从青年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项目孵化与数字化协作四方面深化国际合作。
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影局主席古纳万·帕嘉鲁
古纳万·帕嘉鲁认为电影是经济产业,更是文化事业,他着重介绍了印尼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市场潜力,期望中国和印尼能够进一步加强电影领域交流合作。
俄罗斯导演安德烈·沃金
安德烈·沃金回顾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的制作过程,肯定了中俄团队密切协作带给影片新的活力,并展开对影片创作与上映过程中俄文化交流的思考。
02
影人对谈共探合拍合作新机制
在随后的对谈中,中国导演来牧宽、蔡耳朵(蔡婧),阿联酋首位女性导演纳伊拉·阿尔·哈贾,电影出品人沈健,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魏克然·钱纳等中外优秀电影人和资深从业者,围绕中外电影“合拍合作新模式”展开对谈,探索进一步加强国际电影合作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产业研究部副主任汪忆岚主持对谈活动。
蔡耳朵基于自己的海外创作经历,分享了电影工业化国际标准衔接的实践经验,她表示“电影创作者不论是在创作端还是管理端,都要做到降本增效。”纳伊拉·阿尔·哈贾认为电影是一种可以超越种族、超越文化的共同语言,以开放的态度,和谐的方式融入国际元素,能够搭建起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桥梁。“电影国际IP改编就像把一个国家的文化种子播种到另一个国家。”来牧宽以影片《回廊亭》的改编经验为例,他相信成功的电影改编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分析,踩在共性上然后找到独特性,让影片与观众产生最大的连接感”。沈健提及题材选取与拍摄执行是电影合拍的难点,文化符号的交融、文化记忆的共情,能够赋予合拍电影打破文化隔阂的魅力,“电影合拍应该寻找真正做到彼此尊重,能够彼此共情的好故事”。在魏克然看来,不论是虚构的故事片还是非虚构的纪录片,故事与信息都是相互联结的;要以旁观者的视角、在地化的语言形成易于理解的表达。正如他在对谈中的讲述,只要我们使用的语言是正确的,那我们的符号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文化差异的鸿沟也就缩小了。
现场观众
CONTACT US
来源:中国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