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渴”广西遭遇百年难见的旱灾,战略储备省糖都喊“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15:56 1

摘要:尽管偶尔阴云密布,风声大作,但落下的雨水极为稀少,顶多润湿地表一层,往下翻,土依旧是干巴巴的、一抓就散的松土。

炸了,要旱炸了!大半年广西几乎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

尽管偶尔阴云密布,风声大作,但落下的雨水极为稀少,顶多润湿地表一层,往下翻,土依旧是干巴巴的、一抓就散的松土。

随着气温节节攀升,鱼塘干涸了,地皮裂开了口子,甘蔗苗的叶子也蜷曲发黄,眼看着不再长高。

在广西的蔗糖主产区,这种场面如今已不稀奇。仅4月上旬,自治区气象局和农业农村厅就两次发布甘蔗干旱灾害风险预警。4月15日的通报更是明确:崇左、南宁、来宾、百色、贵港、钦州等市大部分地区,干旱风险从中等一路飙升至高风险等级,几乎覆盖了广西67.43%的甘蔗种植区。

这一年,对甘蔗种植户来说,是最艰难的春天。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甘蔗产区之一。去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841.8千公顷,其中甘蔗就占了三成。崇左更是连续14年蝉联全国人均蔗糖产量第一,被誉为“中国糖都”。

对于崇左人来说,种甘蔗从来不算难事。在这个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自然降水一直都足以满足甘蔗从萌芽、分蘖到成熟的全过程。

可今年年初以来,这一切都变了。

干旱来得又急又狠,打破了“靠天吃饭”的旧节奏,田间地头变成了“水战现场”:

拖拉机、运水车来回奔波,从池塘、河边抽水送到田里;三轮车拉水,水桶提水,家里的自来水也用上了;甚至还有人每天雇车运水,每亩地成本高达230元。

“有总比没有好。”在崇左市宁明县那堪镇,有着二三十亩甘蔗地的林茂生一边挥汗浇水,一边苦笑着反复念叨。

种了50年甘蔗的他说,从没遇过今年这样旱得彻底、旱得漫长的春天。

黄神梅,原本在南宁打拼,2024年底返乡承包了124亩甘蔗地,第一年返乡创业,本想着趁着家乡有产业基础、产业链闭环,从地头到糖厂都有出路。

可这场旱灾,把她的算盘全打乱了。

“去年12月下种时就觉得土太干,要先浇水才能种。想着春天会下雨,没想到……春雷没打,春雨没下,梅雨天也没来。”

她的地干裂成块,出苗率只有七成,而她光是拉水就已投入六七万元。一车水230元,一亩地要一车半,一周就得浇一次,还得加两位工人,每天150元。

“现在一亩地收个3吨,我就偷着乐了。”她苦笑着说。

村里很多老人也种甘蔗,但没条件雇车,只能骑三轮、拉水桶,一趟一趟去河边接水,费时费力还浇不透。每当黄神梅请车来水,她都会顺带把邻居的地也浇了,“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是一把”。

许多农户其实种的是“宿根蔗”——也就是上季甘蔗收割后留下的蔗蔸,只要条件合适,它们能自己发芽、再长成新的甘蔗,一般可以生长2至3年,甚至有的能活到4、5年。

可问题是,这个春天的土壤太干了,低位芽压根冒不出地面。就算勉强冒头,也是枯叶垂头,半米高都长不了。

即便投入再多,也可能打水漂。这让一些经验老道的农户索性不种,宁可空着,也不想花冤枉钱。

眼下,广西各地已开始“自救”:

农技推广站发布抗旱种植指导意见;宁明县建立政企协作机制,糖厂派技术员下乡帮忙;江州区组织现场培训,推广灌溉、滴灌施肥技术;统筹协调取水点,为蔗农免费供水或补贴打井、运水费用

位于黑水河边的种苗基地负责人蒙进兴表示,虽然他们地处水源旁,育苗状况稳定,但受干旱影响,如今还有400亩苗没卖出去。部分种植户希望“补苗”挽救损失,但种得晚,甘蔗长不高,糖度低,卖不上价,最终也影响糖厂产能。

糖,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品,更是食品、饮料、制药等120多个行业的基础原料。甘蔗减产,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几个月,我每天看到河边几十辆车抽水,水位整整低了一米。”蒙进兴说,有些池塘已彻底抽干。

人工降雨试过了,但因云层不足,成效不大。

“能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就好了。”黄神梅感叹。

林茂生也还记得4月中旬那场“希望之雨”——风起云涌,雷声隆隆,雨却只下了20分钟,太阳又冒了出来。

但他仍抱着一点盼头:“哪怕只是湿了湿地表,也总比没有好。”

这是广西最干的一年,也是种植户最苦的一季。

但在一方田地、一桶水、一句“总比没有好”的坚守里,藏着的,是农人最质朴的希望。

也许,只要下一场透心雨,甘蔗还会发芽,来年糖香依旧。

来源:拜托了小朱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