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多动症的 7 个危险信号,发现请及时就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7:40 3

摘要:多动症(ADHD)作为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若能在早期识别并干预,能极大降低对孩子学习、社交和未来发展的影响。但很多家长因缺乏认知,常将孩子的异常行为误认为 “调皮”“不听话”,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以下 7 个 “危险信号”,若孩子持续出现,需警惕多动症

多动症(ADHD)作为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若能在早期识别并干预,能极大降低对孩子学习、社交和未来发展的影响。但很多家长因缺乏认知,常将孩子的异常行为误认为 “调皮”“不听话”,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以下 7 个 “危险信号”,若孩子持续出现,需警惕多动症可能,及时就医评估。

信号 1:注意力难以集中,且持续时间远超同龄孩子

正常孩子虽也会有分心的时候,但能在需要专注的场景(如上课、写作业)中集中注意力 15-30 分钟(根据年龄调整),而可能患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力明显薄弱:

上课时常 “走神”,眼神游离,老师多次提醒仍无法跟上教学节奏;

写作业时频繁中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喝水,1 小时的作业能拖 3 小时,且错误率高(如漏题、抄错数字);

做感兴趣的事(如玩玩具、看动画)也难以持久,10-15 分钟就会切换目标,无法深入投入。

若这种 “注意力涣散” 持续 6 个月以上,且出现在家庭、学校等多个场景,需高度关注。

信号 2:多动行为不受控,精力 “过度旺盛”

多动并非 “活泼好动”,而是超出年龄范围的、不受控制的肢体活动,干扰正常生活:

幼儿期(3-6 岁):坐不住儿童椅,吃饭时乱跑,睡觉前在床上翻滚 1-2 小时仍难以入睡,喜欢攀爬桌椅、翻抽屉,破坏力较强;

学龄期(7 岁以上):课堂上小动作不断(转笔、扯衣服、踢桌子),甚至偷偷离开座位,下课后疯跑打闹,几乎没有 “安静时刻”,体力仿佛永远用不完;

青少年期:虽减少明显跑动,但会表现为 “坐立不安”,如手指不停敲击桌面、双腿抖动,无法安静坐着聊天或看书。

这种多动并非 “故意调皮”,而是孩子难以自主控制身体动作。

信号 3:冲动行事,常不计后果

冲动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孩子往往不经过思考就行动,容易引发矛盾或危险:

社交中:打断他人说话,抢同学的玩具或文具,不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答,甚至因小事与同学争吵、推搡,不懂 “等待” 和 “礼貌”;

生活中: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就冲过去,随意触碰危险物品(如开水壶、电源),花钱时冲动消费(看到玩具就非要买,不买就哭闹);

学习中:写作业时不审题就下笔,考试时没读完题目就作答,导致简单题目频繁出错,事后虽能意识到问题,但下次仍会重复冲动行为。

信号 4:做事无条理,经常丢三落四

多动症孩子的 “执行力” 较弱,难以规划和完成任务,生活、学习中常表现出 “混乱感”:

物品摆放杂乱:书包里的书本、文具乱作一团,找不到作业本或课本;书桌和卧室从不整理,玩具、衣服扔得到处都是;

任务完成困难:无法按步骤做事情,如整理书包时先玩玩具,忘记装课本;做手工时东拼西凑,无法跟着教程完成,最后半途而废;

频繁丢失物品:每周至少丢失 1-2 次个人物品(如红领巾、水杯、文具),即使家长多次提醒,仍无法改善 “丢三落四” 的习惯。

信号 5:学习成绩波动大,与智力不匹配

很多多动症孩子智力正常,但因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问题,学习成绩呈现 “不稳定” 或 “落后” 状态:

成绩忽高忽低:简单的考试能考 90 分以上,难度稍大或需要专注的考试就降到 60 分以下,成绩波动与 “是否专注” 直接相关;

偏科严重:对感兴趣的科目(如数学、美术)能勉强跟上,对需要耐心的科目(如语文背诵、英语默写)完全无法投入,成绩差距悬殊;

学习能力 “倒退”:一二年级成绩尚可,到三四年级后,因知识难度增加、需要更强的专注力,成绩开始明显下滑,且努力后仍无改善。

若孩子智力正常,但成绩与付出不成正比,需考虑是否受多动症影响。

信号 6:社交困难,难以建立稳定人际关系

因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孩子在社交中容易遇到障碍,难以和同伴友好相处:

难以融入集体:课间玩耍时,因不懂规则(如玩游戏时随意改变玩法)或冲动行为(如抢球),被同伴排斥,经常一个人待着;

不会维护友谊:对朋友的需求不敏感,如朋友难过时不仅不安慰,还吵闹打扰,导致友谊难以持久,经常换 “小伙伴”;

与家人互动差:不听家长的指令(如 “先洗手再吃饭”),经常顶嘴或发脾气,亲子沟通困难,家庭矛盾频繁。

长期的社交挫折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孤僻,影响心理健康。

信号 7:情绪不稳定,易暴躁或低落

多动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因小事出现极端情绪,且难以快速平复:

易怒:被批评或遇到挫折时(如玩具坏了、作业不会做),立刻大喊大叫、哭闹,甚至摔东西,情绪爆发后需要 30 分钟以上才能平静;

易低落:因学习成绩差、被同伴排斥等问题,经常说 “我不行”“没人喜欢我”,出现自卑、沮丧的情绪,对喜欢的活动也提不起兴趣;

情绪切换快:前一秒还在开心地玩游戏,下一秒就因一点小事(如被打断)变得愤怒,情绪波动如同 “过山车”,让家长难以应对。

发现信号后,如何正确就医?

若孩子持续出现以上 2-3 个信号,且已影响到学习、社交或家庭生活,建议在3 个月内带孩子就医,避免拖延。就医时需注意以下 3 点:

选择专业科室:优先前往正规医院的 “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 或 “精神心理科(儿童门诊)”,这些科室有专业的评估工具和医生,能准确判断是否为多动症;

准备详细信息:就医前记录孩子的具体表现,如 “每周在课堂上离开座位 3-4 次”“近 1 个月丢失 4 次水杯”,同时告知医生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交情况和家庭环境,帮助医生全面评估;

配合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 “量表评估”(如《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估量表》)、“行为观察”“智力测试” 等方式诊断,家长需如实回答问题,不要隐瞒或夸大孩子的症状,避免误诊。

重要提醒:早期干预,效果更好

很多家长担心 “就医会给孩子贴标签”,但事实上,多动症是可干预的神经发育问题,早期(6-12 岁)通过 “行为治疗 + 教育干预”(如家长培训、学校支持),部分孩子无需药物就能改善症状;即使需要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也能安全有效地控制症状,减少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不要将 “多动症” 等同于 “坏孩子”,及时识别信号、科学就医,才是对孩子成长最负责任的做法。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来源:萱爸爸育儿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