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齐鲁大地上,一场以“我为民企办实事”为主题的实践行动正蓬勃开展。政府部门以“店小二”的姿态躬身入局,以精准服务的“匠心”化解民企发展的“千千结”,用务实举措诠释“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深刻内涵,为经济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执政理念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区域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在齐鲁大地上,一场以“我为民企办实事”为主题的实践行动正蓬勃开展。政府部门以“店小二”的姿态躬身入局,以精准服务的“匠心”化解民企发展的“千千结”,用务实举措诠释“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深刻内涵,为经济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执政理念的升华,折射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刻变革。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识别民营企业发展堵点难点。企业需求千差万别,唯有找准“绊脚石”,推动政策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菜”,才能使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发展实效。山东通过建立常态化企业走访机制,开展“进企业、解难题、送政策、促发展”行动,深入生产一线倾听心声。这种“脚下沾泥、手上沾土”的务实作风,让服务更贴近企业实际。此外,山东注重构建多层次企业服务平台。如诸城市举办专场推介会,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有效整合分散的市场资源。这种平台化思维不仅破解了单个企业的困境,更促进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展现出现代政府治理的创新理念。
坚持制度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山东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消除体制机制束缚,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如五莲县推行重点项目“保姆式”服务,通过审批流程再造,将串联改为并联,显著提升审批效率。这类改革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优化流程实现“乘法效应”。在更深层面,山东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诸城市创新“信用+审批”模式,将信用评价嵌入政务服务全流程,实现对守信企业的激励与赋能,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山东大力发展数字金融,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线上信贷产品,实现对民营企业的精准“滴灌”。这一金融创新不仅提升服务效率,更重塑了银企互信机制,为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坚持全程护航,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民营企业的成长,从初创到壮大,每个阶段皆需悉心呵护。山东以法治化、市场化手段破除发展壁垒,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方阵。通过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围绕企业开办、准营、运营、退出全生命周期,对多项事项的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等要素进行梳理再造。巨野县对山东伯雷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的帮扶,堪称全周期服务典范。项目落地前,政府组建专班提前介入环评审批;新厂区投产在即,面对电力接入难题,当地部门一边协调供电所紧急规划线路,一边动用镇财政资金采购电缆。这些扎实行动,为企业铺就了从县域工厂到全球供应商的进阶之路。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将“全周期服务”经验固化为省级制度。《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定期发布行业共性问题清单”,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坚实后盾,不再孤立无援。
坚持暖心服务,将实事办到企业心坎里。服务企业既需制度保障,也需情感温度。山东始终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聚力服务保障,让民营经济在齐鲁大地如鱼得水,焕发无限活力。各地持续开展“我为民企办实事”活动,聚焦“急难愁盼”,量身打造“一企一策”的定制服务。各级卫健部门还创新建立“政医企”联合体,开通24小时健康服务专线、建立企业家健康档案、发放健康绿色通道卡、实行“点单式”健康呵护。德州政法机关推出“干警+首席服务官”包保企业制度,既有政策“安商”、团队“护商”,也有措施“暖商”、服务“惠商”,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企业家心坎上。
在齐鲁大地上,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正谱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乐章。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政府“跑起来”,企业“放心干”,一幅政企协力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山东民营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份实践既惠及当下,更着眼长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相信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山东民营企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文/蔺炳正)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